多少年来,作为扎入中国体内最深的一根刺,那座名叫台湾的岛屿带给我们的伤痛,随着政治情势的起起伏伏,很自然地传递给每一位关心时事的国人。而在历史的大拼图上,个人史、家族史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作家亮轩(本名马国光)爬了70年的回忆天梯,成书《飘零一家》。从他生于抗日战火、长于海峡彼岸的个人成长史,映照出一个流离时代的初始与终结。
虽然已有很多书籍展示那个年代大陆和台湾的风云大事和历史变迁,浮浮沉沉、起起落落,这类书读来纵然风云际会,大有纵览河山岁月之感,但总觉隔了一层,缺少切肤之痛,只见王侯将相的来往登台,不见庶民众生、贩夫走卒的一笑一叹,风云模糊了历史细节。而事实上,唯有个人的辛酸冷暖和边边角角的琐碎小事,才最能弥补我们认识上的空白和偏差,正所谓国难思良将,读多了王天下的历史,自然想读一读个人的家国史。近些年,文学作者仿佛意识到了这一点,多以小人物小事件来写作,如《巨流河》等,也许追溯到最后依然不能有什么结果,但过程就是目的。
作者在书中力图以描写和记述来表明自己的思考,少有直接的论断。他写那个巨变年代,代表着不同年龄、背景和个性的台湾众生相。有慈爱呵护的学界长辈,有耳鬓厮磨的儿时玩伴,有义字当先的江湖兄弟……大多是“外省人”。因描写的具体生动而格外令人触目惊心、印象深刻。书里的亮轩,也变成个近乡情怯的青年。尽管大陆有他的生母,但回家对他来说,变成简单的愿望、遥远的路程。他的乡愁不再来自地理,而是心理的距离。
幼时自己最为一个“坏孩子”感受到的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以父亲马挺英博士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罪与罚,庄严宏大的政治运动中的荒诞滑稽,日常生活中卑微的幸福与自得的乐趣,作者表露的情感态度纵有批判和控诉,也有愤恨和嘲弄,但更多的是悲悯与宽恕。
作者写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但并不深入讨论或穷究原因,而是紧紧围绕着个人的生活史和对于苦难的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认识,自有其精神境界和力量,将苦难升华为旷达与智慧,将那些风雨和伤痕,都低眉敛目地收拢了进去。
港台,尤其是台湾,存留了中国的“文化故土”。学者王晓渔说过一句话:“台湾是我的美丽乡愁。”匆匆数十载过去了,山是那些山,河是那些河,岛还是那座岛,然而经历了一系列阵痛和剧变,他们的生活、故事、岁月与情感却早已几经沧桑,不再如故。
语言的力量、文字的力量或许是微弱的,只有历史大变迁中他们琐碎的凡人俗事、细微末节最真实,读之方能细细体味他们一路走来的蹒跚与心酸、荣耀与自豪,方能感受到历史有着怎样的真实和过往,方能体会时代太巨大、太残酷而个人太渺小,轻轻一个拨弄便粉身碎骨。
书封面上一句话让人动容:“一个甲子之后,尽管海峡两岸不再战云密布,失散的亲人多已互通音信或相聚,但一旦舔吮历史的创口,仍不免五味杂陈。”
对于作者来说,那压在他肩上的一个甲子的重量,早已不是负担。但对于读者来说,是不是该我们感叹这些年的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