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6月0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记者手记

除了有没有学上还要关注他们有没有融入

邱晨辉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6月01日   03 版)

    和留守儿童比起来,流动儿童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对他们自身的成长无疑更有利一些。但大批农村孩子进入城市后,会面临各种问题,在哪里上学,学什么,在哪生活,如何生活得更好。用南都公益基金会的第一届秘书长徐永光的话说,便是“两难”:上学难和融入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史柏年开始关注流动儿童,成为最早关注该群体的学者之一。他注意到,当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进入人们视野,大批的报道开始涌现。“救救外地民工的孩子, 谁向他们敞开校门” 、“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不容忽视” 、“ 公办学校何时敞开大门” 、“ 民工子弟课桌应该安在哪里” 、“创造条件让流动人口子女上学” 等呼吁声不绝于耳。

    如此呼声下,流动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也随着相关政策的制定,有了一定的解决思路:“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各地政府也陆续开始出台政策,用公立学校吸收、审批符合条件的打工子弟学校、支持公益办学等方式,让进入城市的孩子能够上学。

    然而,“上学难”的问题尚且可以通过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得到缓解。“融入难”却一直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

    有学者认为,能够在父母身边读书,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够被城市主流社会所接纳,更不意味着这些孩子可以顺利地变成城市新公民。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他们能跨越城乡文化差异,适应大城市、新学校的生活,为未来的人生做好知识上、技能上、心理上的准备,也需要城市主流人群能给他们以平等、尊重,视他们为未来城市新文化的共同创造者,让他们找到认同与归属。

    北京蓝天二中校长张大力告诉记者,“城市文明”和“孤岛文化”大相径庭,融合问题想得到解决,必须先改变城里人的观念。作为第一所专门招收流动儿童的公立中学,该校也希望这些孩子能够成为与大都市相和谐的新北京人。“爱他,帮助他,成就他,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不过,在实际的融合中,却出现很多问题,譬如如何让流动儿童和当地的孩子交上朋友、学业如何跟得上,乃至如何去感受这座城市等。

    相关文章:

    “我想一直在一个地方待着”

分享到:
“我想一直在一个地方待着”
除了有没有学上还要关注他们有没有融入
图片新闻
王振耀:儿童受害不能只打“110”
“00后”成“宅童”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