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宁区人口计生局日前发布的《人口现代化:江宁案例研究》报告披露,伴随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江宁区本地百姓的社会生活质量不但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反而有所下降。对此,专家建议利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来改变外来人口结构,吸引高校毕业生及优秀人才落户江宁,以及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等等。(《扬子晚报》7月31日)
据说,这个报告还被国家人口与计生委称为“首例人口现代化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经济发达区域在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外来人口大批流入,当然要占用本地一定的经济社会资源,确实可能会影响本地人的生活质量,本地人有一些抱怨也在情理之中。不过,专家的建议不免有些狭隘,恐怕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问题。
“改变人口结构”也好,“吸引优秀人才”也罢,其实都是一些堂皇说辞,隐藏其后的还是一种挑挑拣拣的排斥性思维——有专家天然地认为,本地人生活质量受影响是因为低素质的外地人口大量涌入,正是这些涌入的人群,在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与本地人争夺,拖了本地人后腿。
这样的说法未免过于武断。其一,外地人口的流入既然是一种正常的社会流动,那就不该人为地设定什么高素质、低素质的门槛,而应该有最起码的兼容并蓄的姿态。大学生、优秀人才等高素质人才固然应该欢迎,可那些从事建筑业乃至社会服务业的农民工就该被拒之门外吗?
其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应着眼于扩大整体性的增量供给,绝不能通过减损某个人群利益的办法去维系另一人群的福利,更不能以限制、封堵的思路去约束人民自由迁徙的宪法权利。江宁区常住人口114万,外来流动人口27万,这个比例与广州、深圳及其他一些南方城市相比,并不算特别大。如果政府充分发挥能动性,从民生出发,妥善配置各项资源,真正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的生活质量就能有所提升。
其实,外来人口进城谋生,既是顺应城市化、现代化的时势,其本身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进了城的外来人口并非简单的消费动物,他们来与城里人争夺资源了,更不是来做坐吃山空的“寓公”,而是这个城市的建设者、创造财富的公民。哪一座城市敢拍着胸脯说,不是外来人口助推了城市的繁荣?
一纸户籍并不能否认外来人口对这座城市的贡献,更不能成为其权利必然被损害的依据。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是行走在这个国家土地上的公民,都应该受到尊重,都应该享用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那些动辄发出惊人之语的专家,完全没必要人为制造对立情绪。
胡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