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寝室里有蟑螂吗?没有啊,蚊子也行啊……”这些平时最让人头痛的虫子,这些天都成了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10级59名学生的“宝贝”。
原来,在这个暑假,同学们领到了一份特殊的作业:到野外活捉两万多只昆虫并制作成标本。为确保捕捉到的昆虫种类的丰富性,课程任课老师徐志宏还要求所有同学捕捉到的昆虫,必须涉及昆虫纲的16个目的120个科。
“接到这样一项特殊的作业,同学们既感到兴奋,也觉得压力特别大。” 102班同学田婷说,大家学的是植物保护专业,也认识很多昆虫,但现在要大家去抓那么多昆虫,很多人还是觉得心里很发虚。“有的女生平时就特别讨厌虫子,甚至一看到蟑螂就尖叫、一看到各种臭虫就恶心,现在要我们去抓虫子,很多人一开始就有一种恐惧心理。”
在接到任务的同时,同学们从昆虫实验室领到了各种“海陆空武器”:抓有翅膀虫子用的网兜、装能迷晕昆虫的乙酸乙脂的广口瓶、诱虫子用的灯具等。由于很多昆虫的活跃期在清晨和晚间,所以学生们大多选择清晨和傍晚外出抓昆虫,中午则在标本室里,将抓到的昆虫制作成标本。
“为防止被有毒昆虫伤害,同学们都穿上厚厚的长裤和长袖的衬衫。”学生吴大超说,即使这样,不少同学还在和虫子的“战斗”中光荣“负伤”,他就在和一只虫子的“战斗”时,虫子分泌的毒液喷到了他脸上,疼了整整一个晚上。
田婷说,以前最怕的就是虫子,如今看到虫子就觉得亲切。“现在就是去食堂吃饭的路上,看路也特别仔细,希望能在路上抓到一只罕见的蚂蚁,或者发现几只还没抓到过的小虫。”
一开始,大家抓的都是常见的昆虫,在抓了几百只虫后,大家开始比谁抓的虫子罕见、谁抓的虫子漂亮。20多厘米的竹节虫、硕大的凤蝶、体大而愚笨的独角仙……各种罕见、漂亮的昆虫,都成了同学们的“战利品”。植物保护102班同学柯宇峰抓了一只紫色的蜻蜓,让很多同学羡慕不已。
凤蝶、蜻蜓、独角仙、金龟子、竹节虫、蜡蝉、蟑螂、蚊子、红袖蜡蝉……经过10多天的努力,同学们将昆虫按要求制成标本,根据不同昆虫所属的目、科、属、种,进行分类摆放。整齐排列着昆虫标本,赫然一支庞大的昆虫军团。
指导老师徐志宏说,野外抓虫子,其实是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学环节之一,学校希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抓昆虫,让植物保护真正走出课堂,开辟新的学习环境,在自己动手过程中了解病虫害。
102班的李植东说,通过抓虫子、做标本,不仅认识了更多以前叫不出名字的昆虫,也让自己更加热爱植物保护专业,“通过这样一次实践,我觉得从事植物保护专业,乐趣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