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一块银牌从伦敦归来的陈颖,并没有觉得太失望,因为“已经尽力,并且发挥了正常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她已经“体会了奥运会”。
从资格赛落后6环,再到奋起直追,最终以1环之差摘银,在奥运会25米运动手枪决赛现场,陈颖虽不是冠军,却同样创造传奇。
对于陈颖来说,接触射击项目是偶然的。
22年前,刚刚小学毕业的她由体育老师介绍参加了北京崇文业余体校的射击队队员选拔。那时,陈颖只是把那个可以打枪的训练场当成一个“暑假可以放松的地方”。没想到的是,她的表现从那个时候开始便被体校的教练看上了。
陈颖“玩”了两个多星期,开学后像普通的孩子一样走进初中的课堂,不再想射击那回事,直到教练“追”到家里。
“教练当时做了好多工作,包括我妈妈的,班主任的。”陈颖说,如果不是因为教练的惜才,自己也许根本无法走上射击的道路。
那个时候,陈颖只能边上学,边训练,“每个周末都会去训练。”
16岁那年,陈颖成为北京市射击队的一名专业射击运动员,荣誉也接踵而至。在此后北京的各种赛事上,她几乎都能拿到第一。
直到1997年的全运会,她才意识到自己离真正的第一还有多远。
那一次,是陈颖首次站在全国赛事的舞台上,她却空手而归。“那时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回到北京的陈颖和教练制定了训练计划,从基础开始训练。1998年的冬天是陈颖蜕变的一段时间,“那个冬天挺难过的。”
那段日子,她每天都会高强度地练习体能,每天坚持做俯卧撑,长跑3公里,其余时间都是射击练习。
那时,因为长时间站立握枪,陈颖的右手腕练出了腱鞘炎。在一次训练中,她还不慎跌倒,右手软骨骨折。
“打了近20天的石膏再回到训练场上,几乎都没手感了。”陈颖说,而她要做的只能是更加刻苦地练习,恢复感觉。
2001年,陈颖入选国家队,开始登上更大的舞台。
陈颖说自己在国家队一路走得都很顺——从九运会上接连战胜陶璐娜和李对红等众多名将,在女子气手枪和运动手枪比赛中夺得两枚金牌,到2002年获得亚运会女子运动手枪冠军,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用借来的枪打出一个25米手枪冠军,她很少有很大的状态波动,即使是在大家普遍认为失败的2004年奥运会。
“其实我已经打出了自己的水平,只是没有战胜别人。”她说。
2008年奥运会后,因为结婚生子,陈颖曾短暂离开赛场。但是因为那份不舍,她还是选择复出,并通过努力训练再次站在了奥运会的赛场上。
尽管已经过了比赛的最佳年龄,成为国家射击队“老人级”的队员,但陈颖似乎还并没有想过要停止射击的脚步,很多时候她都觉得射击甚至已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放弃,可能会比失去身体的某个器官还要可怕。”
微寄语
相信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