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9月1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大集团纷纷布局新疆,资金、设备到位易,技能人才招收难

高速发展的新疆工业“拽”着职教跑

本报记者 王雪迎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10日   11 版)

    在招聘会现场,一开口就谈工资收入常被“职场攻略”列为禁言。而对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涉煤专业学生来说,却是企业追上门来主动谈待遇。

    该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2012届毕业生张建鹏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从去年10月至今,已经陆续有包括神华集团、湖北宜华、庆华能源集团等在疆投资的近30家大企业、大集团来校招人,几乎每家企业的用工需求都超过毕业生总数,供求比例严重不匹配,同学们可以反复对比‘挑’选最中意的岗位!”

    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紧缺专业,这个全国统招108名学生的“纯爷们班”在校3年,牛气了3年。

    从刚入校开始,张建鹏就和同学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新疆的能源战略发展规划,越了解底气越足,就连老师也会告诉他们“新疆煤炭工业发展呈现波浪型,而你们正处于浪尖上!” 

    学生牛气的背后,反映出新疆加快新型工业化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进程中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

    新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新疆高技能人才仅有35.8万人,且64%集中在服务业,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十分短缺,有些行业的高级技术工人断层断档,无法满足新型工业化重点工程、重要项目和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以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举例,该校矿井通风等涉煤专业曾在1995~2005年停招10年,原因则是当时煤炭资源开发落后,用人需求少。

    时过境迁。如今,则是1∶20的供需关系,即该校每名涉煤专业毕业生可在约20家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企业之间挑选。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大集团纷纷布局新疆,在戈壁荒滩筑路建厂。然而,资金、设备到位易,技能人才招收难,为缓解技能人才储备薄弱难题,高速发展的新疆工业车轮正“拽”着工科类和职业类院校飞速奔跑。

    缺口大 企业打响技能人才争夺战

    摸准了应届毕业生“挑肥拣瘦”的脉之后,企业开始未雨绸缪,在项目建设初期就开始储备人才,并把目标投向专业二年级学生。

    2011年,在三一西北重工产业园项目奠基仪式上,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表示,要在新疆“再造一个三一”。

    然而,“三一”却不得不面对在新疆本地装备制造业产业人才储备薄弱的现状。面对远期约5000人的用工规划,企业犯了难。

    “从长沙总部引进技术人才并不现实,不仅费用高昂,还容易水土不服,充分拉动本地人才就业才是企业的长久考虑!”三一“重机”新疆京泓公司总经理谭彬介绍说。

    “三一学院”在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应运而生,去年10月28日,企业在学院召开专场招聘会,从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选拨了30名大二学生,成立了“三一”订单班。目前,第一批11名学生已到上海接受为期5个月的企业专项培训。

    据了解,这已经是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的第7个企业学院。

    由于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装备制造业、纺织等工业基础薄弱,来新疆投资的大企业大集团都面临着招工难。为“争夺”技能人才加入公司,除了抛出优厚的待遇,企业还纷纷亮出“撒手锏”:如,普通员工也可参股分红、定制职业生涯规划等。

    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黄朝华说:“许多企业主管找到学校,纷纷表示‘设备、资金都到位了,就缺人!’一开口就要几千甚至上万名技术人才,有的还因缺工人不得不暂停生产线,近年来,学校虽然一直在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大紧缺人才培养数量,然而由于人才培育的周期性和滞后性,目前仍然很难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技能人才竞争非常激烈!”新疆圣雄能源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张丽说,疆内高校生源有限,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用工需求,迫使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在招工上面。

    张丽表示,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虽然是双向选择,但由于供需比例严重不匹配,目前主要是学生挑选企业,毕业生择业时的考虑也呈现多元化,不再单一是待遇需求了。

    “为体现竞争力,圣雄不断地在企业文化、留人体系、福利待遇等方面下工夫。每到职业院校实习季来临前,公司都会准时派出大巴士,邀请整个班级的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这些都是为了让更多学生了解圣雄,选择圣雄!”张丽说。

    传统行业“脱胎换骨”

    人才院校熬过“寒冬”

    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曾经历过一次尴尬的更名经历。

    事实上,很多新疆人仍然习惯称其为“煤校”,因为在1994年之前的36年间,该校一直以培养煤炭专业技术管理人才闻名,取名新疆煤炭专科学校,据悉,新疆煤矿90%的技术管理人员都出自该校。

    然而,“煤校”的辉煌史却在1994年戛然而止。

    那时,新疆煤炭资源并没有大规模开发,煤炭行业普遍不景气。矿区大多地处偏僻的荒地,环境差、待遇低,生源越来越少,涉煤专业招生陷入困境。

    校长黄朝华说,“很少有父母愿意子女报考涉煤专业,那种情形下,再顶着‘煤校’的帽子招生就是死路一条,为了求生存,学校不得不调整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范围,并于1994年2月更改了校名。”

    从那年起,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停招10年,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变为隔年招生,依然报考者寥寥。

    对1994年该校矿井通风专业的毕业生唐利忠来说,没有谁比他们这届学生更能够理解学校的无奈。

    当年,唐利忠被分配到乌鲁木齐大洪沟煤矿担任技术员,在他的经历中,最难熬的是1998年,我国取消计划经济时期的煤炭行业补贴,企业开始自收自支,效益骤减,在两年中,唐利忠只能接受轮流上岗,每月最多拿300元的工资。

    和他同批来的技术员纷纷改行,走了一半。“走还是留”曾让他内心煎熬,但看看周围还有更早的煤校毕业生都在坚持,就打消了念头。

    转变从2005年开始。煤业巨头神华集团顺应新疆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引进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布局,兼并新疆矿业集团,按照高产高效矿产建设模式,投入巨资不断升级改造,将落后的矿井逐渐打造成全国同类最先进的矿井的技术装备水平。

    唐利忠所在的大洪沟煤矿被神华兼并后连续3年实现产值翻番。

    在唐利忠的印象中,仅2005~2008年,就有60余家国内从事煤炭煤电煤化工的大企业、大集团进入新疆,新疆工作座谈会后,大企业、大集团更如雨后春笋般在新疆遍地开花。

    然而,企业早已“脱胎换骨”,传统行业如久旱逢甘霖的野草般重新迸发出勃勃生机。

    令唐利忠感到欣喜的是,巨大的历史机遇竟令原本离开矿井的技术员们纷纷返回煤矿,继续干起了“老本行”。

    类似的一幕,也曾在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上演。

    “打个比喻来讲,就像大头戴了个小帽子!”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郭江说,“实际上,学校涉及食品等轻工业的专业很少,仅占学校专业设置的10%。经过多年探索,学校的定位是立足二产,服务新型工业化!”

    在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制糖工艺专业已销声匿迹多年,近年来,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收购濒临破产的新疆地方制糖企业,甜菜糖生产能力居全国首位。今年年初,该公司在全疆招收47名18~25岁的青年,组成“中粮屯河制糖工艺班”,进行订单培养。

    郭江说,“这是真正的‘德国双元’模式,由于制糖企业季节性很强,采用半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半年在企业参加培训,员工的整个培训过程在职业学校和工厂企业交替进行,这种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模式可以极大地缓解新疆长期以来存在的结构性用工矛盾!”

    “对职业教育来说,这是最好的时期!”站在由江苏投资5000万元援建的气派的霍城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楼内,校长王军豪情万丈,他说,未来的考验还有很多,包括如何转变农牧民观念解决招生难问题,怎样立足霍城本地经济发展培养技能人才,甚至对配合50公里以外正在建设中的霍尔果斯口岸特区,他都在通盘考虑着如何破解技能人才难题……

分享到:
高速发展的新疆工业“拽”着职教跑
不可忽视高职生“科研”意识培养
高职院校“救市”的六大政策假想
坚持九年的开学第一课:街头擦皮鞋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