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曾一度被人们戏称为“女儿国”,如今,这一说法有了最新的印证。
近日,一份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以下称报告)显示,大城市近八成的小学教师岗位由女性把持着。尽管早在本世纪初,就有调查显示中小学女教师数量超过男教师,但这份报告得出的中小学教师连续10年“女性化”的结论仍着实让人们震惊。
这份囊括了2001~2009年全国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的报告显示,在全国范围内,小学专任女性教师2001年和2009年所占比例分别是52.16%和57.11%;初中专任女性教师2001年和2009年所占比例分别是43.9%和48.81%;高中呈现同样的趋势——2001年的比例是37.46%,2009年是46.87%,10年间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
这一情况在大城市更甚。以北上广为例,在小学阶段,女性教师比例达到八成,初中阶段则达到64.4%。这意味着,每10位中小学教师中,就有七八位是女教师。
“失衡”由来已久,并还在加剧,对此,身处“阴盛阳衰”环境中的男教师们深有体会。
全校130多名老师,男教师不足10人,这是张惠明所在的开封市某小学男女教师的情况。用他的话说,每次开职工大会,放眼看去全是女老师,而这种情形自他1995年参加工作时就已经存在。而且,这10名男教师大多是在领导岗位或是后勤部门工作,担任主要科目教学的只有两人。
就连原来男性居多的体育老师现在都被女性取代了,“6个体育老师有4个都是女的。”杨大海(化名)告诉记者,他是该校两位主科男教师的其中一位。
事实上,男教师少的情况早在教师培养的环节上就已显露端倪。“放眼望去,校园里全是女生。”华中师范大学一名学生对记者说,根据这名学生所在班级的男女比例来推断,该校男女生比例将近1∶7,而这样的比例在同类师范类院校中“远不算高”。
该校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教授对此就深有感触。50多年前,他高中毕业,随后报考了一所政法院校,但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如愿,并被调剂到一所师范院校。当得知这一消息,他在父母面前大哭,“当时就求父母,千万别让我读师范”。原因很简单,就是那句尽人皆知的俗语“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
这位老教授还讲起他门下一名男生的求职故事。男生到一学校应聘时,被女生大军的阵势给吓着了,“排队报名的都是女生,我们几个男生看着就显得另类”。最后,他的这位得意门生放弃了所学专业,转而从商。
老教授说,在其最后几年的教学生涯中,这样的“放弃”案例越来越多。
男教师少了,而“娘子军”却日益壮大,这让不少学校管理者开始头疼。张惠明所在学校的校长张东(化名)告诉记者,现在的男学生普遍“阴柔有过、阳刚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男女教师比例失衡。
为缓解这种失衡局面,不少地方着手使出了一些“招数”:几年前,上海市教育局就曾联合某师范学校规定,“师范各专业录取男生一般不低于招生计划的40%”,对男生录取适当“降低门槛”,其意图十分明显,希望有更多的男教师“后备军”。
再如江苏,实行了这样一条政策:定向为幼儿园培养一批男教师,力争在3~5年内,使全省每所幼儿园拥有1名以上的男教师。
但这些政策的作用终究有限。而且,这几年又出现了一个新现象,除了新晋教师中男性越来越少之外,原有队伍中的男教师离职的多了起来。
在杨大海执教的18年里,和他一起工作过的男同事中有十几个都选择了跳槽。他们大多在工作四五年后另谋出路,有考公务员的,有下海经商的,还有跳槽到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任教的。他本人也有过跳槽的想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离开。
张惠明说他之所以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是因为热爱这一行。杨大海刚毕业时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中学工资待遇好,学生相对成熟,能和学生进行成人式的沟通。他说:“我不是运动员,也不是企业白领,但是我的学生可以是。教师能给学生带来很多可能性。”
但理想终归是理想,与现实有着一定的差距。张东告诉记者,他们学校已经12年没有进过新教师了,现任教师的年龄也都在30岁以上。此外,该校几乎是一两年就会有一名教师辞职,而且,过去10年内走的6个都是男教师。
男教师稀缺正在成为校长们的共同烦恼。北京一所知名重点高中校长说:“每年招聘老师时,我一看到有男生就两眼放光。”尽管这所学校给出的薪酬和福利都很优厚,但还是很难吸引到优秀的男教师加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