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1900~1911·解读晚清明信片》以138幅明信片建了1900~1911年的“图录历史”。该书选择手绘明信片以外的其他清代图画明信片,反映了清王朝最后11年的历史,由此表现大清帝国崩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必然。
全书分成4个板块,采用“左图右史”的格局。
“左图”即为明信片图。在每一幅图下,集邮家王泰来做了独创性注解,诠释了其版别、邮路、戳记、收寄局、到达局等邮识,考证了其内容、出处、制作。特别是对印制厂商的查证,对片图绘制者、策划者、使用情况,包括对其价格的考察,都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表述。在“左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百年前寄信者的信文,这些以英、德、俄、法、日文等表述的信文,被一一译成汉语,从而成为今人了解彼时人们生活、情感的原始材料。
“右史”则是引领人们返回历史现场的解说。郭冬注重以个性化的叙述,讲述那一段历史,而不是重复百年前西方人对中国晚清史的诠释。
全书的4个板块是:“庚子,风云突起”,再现了1900年所有的大事件,揭示了大清政府幡然走向改革的政治基础;“新政,浪潮滚滚”,记录了晚清政府自1901年1月为开端的、历时10年的新政活动,铺垫了这个政府在“自救”已见曙光时,引爆武昌起义的历史史实;“开埠,猝然转身”,回顾大清帝国在洋枪洋舰逼迫下猝然转身,开埠、走向世界的历程,重点表现了上海、天津、广州、烟台4个开埠城市的变化;“大清,龙旗坠落”,记述了末代皇室权贵最后3年的生活状态,以及辛亥革命的经过,以此展示新旧政权交替的历史过程。
在本书中,郭冬以“自己的声音”颠覆了当年以及至今某些流行的观点,富于独创性。例如,她认为,清代图画明信片固然是对中国晚清历史的写实记录,但制作图画(包括摄影)者,大多表现出西方人叙述中国历史的立场,使明信片不能呈现晚清主流社会——例如少有中国官场除旧布新的改革,少有知识精英的崛起,少有现代民族工业的振兴;较多的,却是男人脑后的辫子、女人的小脚、鸦片馆里的烟民,以及列强官兵武装入侵的威武队列、屠杀中国百姓的强悍洋兵、瞄准中国领土的军舰大炮等。甚至,那些特意印制的辱华漫画明信片,还流传在联军兵营里,以“鼓舞”侵略者气焰。因此,这些被西方人设计制作又以西方价值观来诠释的中国图像,当年迅速传播向世界,以至极大地影响了当时英语世界的读者。正像13世纪末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游历中国的见闻曾经感动欧洲,并使中国在其后三四百年成了欧洲人的乌托邦那样,这些陆续印制的图画也影响着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
因此,郭冬强调在实证基础上取材、分析、立论,全书以4个板块的图文叙述。作者将这种迟来一个世纪的声音,看成是与当年作者的对话,与当年国际潮流的对话。
有评论者认为,本书的意义并非仅仅诠释138枚明信片,它呈现的是作者在集邮文化空白处对这段晚近历史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