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9月2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黑龙江省共青农场发掘青年志愿垦荒精神重造新城

这里有座“北方红色共青城”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21日   09 版)

    1955年8月30日,以杨华(中)任大队长的全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开赴黑龙江

    发展中的共青农场

    共青农场远景图

    这里的街道被命名为垦荒路、共青大街,这里刚刚修建的纪念馆被叫做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

    在黑龙江省北部,有个共青农场,它在努力修复一段历史记忆,延续一种渐被遗忘的精神。

    共青农场的声名正是与这段历史、这种精神紧紧相连的,它一起为人所知,也曾为人所淡忘。

    57年,弹指一挥间。

    在“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口号引领下,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青年志愿垦荒运动在这里划下第一犁。此后全国20万城市青年受到鼓舞,自愿投入到垦荒队中,向荒原进军。这段中国青年运动可歌可泣的历史,也塑造了青年志愿垦荒精神。

    共青农场与久负盛名的江西共青城有着同样的历史渊源,且开发早于共青城。1955年,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耀邦先后亲自向青年志愿垦荒队授旗,分别在中国南北先期开发创建青年集体农庄和青年垦殖场。1985年前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分别为两地更名,亲题“共青城”、“共青农场”。

    顶着冒烟的风雪战天斗地的场景已经不再,但历史不可淡忘,精神则需历久弥新。

    修复历史,传承精神,对于今天的共青农场是一种使命,他们在借此努力打造一座“北方红色共青城”。

    这里划下志愿垦荒第一犁

    走入共青农场历史博览馆,首先便会看到,左侧墙壁上镌刻着一个个为垦荒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志愿者名字。是他们,让荒野变耕田,沼泽变村庄。

    1955年,在粮食紧缺的背景下,党中央号召开垦荒原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当时团中央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决定借鉴苏联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的活动,有重点地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

    1955年6月,年轻的北京石景山区西黄村乡乡长杨华见到了中国青年报记者舒学恩,当时舒学恩正在北京各区物色青年垦荒队带头人。见面之后,杨华得到举荐,两个月后,杨华和另外4名被选中的青年团员提出:不要国家一分钱,用他们的双手,建起新的生活、新的家乡。

    5位青年的倡议书《让我们高举起志愿垦荒队的旗帜前进!》在当年8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反响强烈。几天之内,就有700多人报名。全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诞生了,杨华任大队长。在欢送会上,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耀邦称赞道:“你们是光荣的第一队,你们的行为,是英勇的行为,是爱国的行为。”垦荒队当月底就开赴黑龙江萝北县境内,也就是现在的共青农场。

    北京垦荒队开拔的消息传到天津,天津青年杜俊起坐不住了。“我向团市委领导递交了一份组建天津青年垦荒队、并批准我做一名垦荒队员的申请书。申请交上去以后,怕批不下来,我又给领导们接连写了两封信。”杜俊起回忆说。

    当年天津像杜俊起一样热血沸腾报名的有1.7万名青年,有的甚至写了血书,而垦荒队只需要200多人。1955年11月,杜俊起任副大队长的天津青年志愿垦荒队出发,与刚刚在黑龙江萝北县荒原上站稳脚跟的北京垦荒队会合。

    从1955年8月到1956年9月,全国共有20万名青年受到鼓舞参加了垦荒队。而在与苏联共青城隔江相望的那片萝北荒原上,也先后迎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哈尔滨5地的青年志愿垦荒者2602人。

    冬天,大雪齐腰,最冷达到零下四十多摄氏度;夏天,荆莽丛生、沼泽密布,野兽成群。杜俊起说,有一次,队友的被窝里竟然爬进去了蛇。困难比垦荒队员原来想象的要多得多。

    1956年6月,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来到这片荒原,帮助解决了青年垦荒队员的一些困难,并题写“忍受、学习、团结、斗争”8个大字。他说:“下次再来时,我要听到鸡叫狗咬孩子哭。”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3年不拿一分钱工资的承诺下,青年垦荒队员大多数坚守下来了。

    1985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亲笔题写了“共青农场”场名。自此,“南有共青城,北有共青场”这一说法广为流传。

    志愿垦荒精神不曾被遗忘

    那种战天斗地的情怀不曾被遗忘。在“老垦荒”杜俊起的记忆中,来自党中央和团中央领导的关怀一直没有中断。杜俊起谈起这些如数家珍。

    1984年5月,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源潮同志到共青农场筹办青年志愿垦荒30周年庆典活动,并为晚会点燃篝火。

    1985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等在中南海接见了杨华等青年志愿垦荒代表,并合影留念。

    1985年8月30日,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黑龙江省共青农场举办纪念北京等地青年志愿垦荒三十周年大会。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委托中央办公厅写来了慰问信,并亲笔题写了“共青农场”场名。时任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发来了贺信。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向垦荒队员表示了慰问。 

    2000年8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佳木斯市接见了青年志愿垦荒队发起人杨华。

    2005年8月30日,共青农场召开开发建设暨北京等5省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北大荒50周年纪念大会,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杨岳到会并作了讲话。

    一种巨大的精神感召力让青年志愿垦荒精神不曾失落。全国各地的青年组织发现了这种精神宝藏,都主动传承这一精神火种。

    2007年,杨华受邀参加团中央召开的英模报告会,他代表上世纪50年代英模所作的垦荒事迹报告,震撼了与会的青年。2005年,团河北省委将团干部带到共青农场,听河北青年志愿垦荒队的事迹报告,并到生产第一线了解当年的垦荒场景。东北林业大学等各高校最近几年也经常将大学生派到共青农场,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习垦荒精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近年来,北京等5地团组织经常邀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回到家乡作垦荒精神报告。在“河北一号工程”曹妃甸钢铁项目开工建设时,河北又将河北青年志愿垦荒队老队员代表请回家乡作垦荒精神的报告,用老一辈青年志愿者无怨无悔奔赴北大荒建设边疆、守卫边疆的精神,鼓舞新时期的青年建设者。为了体现这种传承,老垦荒队志愿者代表还受邀为曹妃甸钢铁项目的青年突击队授旗。

    2011年11月,共青农场被授牌为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黑龙江也打算定期在共青农场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班。青年志愿垦荒精神还被收录到当地学校的德育教材中。

    杜俊起,作为熟悉整段历史又身体相对硬朗的“老垦荒”,成了备受青年喜爱的“明星”。杜俊起的报告作不完了:当地部分中小学校的开学第一课要请他去讲,农垦管理局、黑龙江农垦总局,甚至农业部都来邀请他去作报告,杜俊起还为沈阳军区师级以上干部作报告。最近,杜俊起又要迎接来自天津的慰问团。在过去的4年中,天津的慰问团已经来过3次,天津当地电台还把“老垦荒”的事迹制作成故事播放。

    红色共青:精神传承之城

    青年志愿垦荒精神的薪火相传有赖于“老垦荒”们的讲述。

    1994年退休后,杜俊起收集农场各个时期垦荒的图片、材料、书籍和实物,义务对中小学生进行青年志愿垦荒精神教育。为了作好报告,上好每一课,他买来红布,将保存的照片粘贴在红布上,写上标题和说明,给学生们讲解当年的情形。

    如今,在世的“老垦荒”们都已年过70。在杜俊起家里有一本垦荒队员花名册,每有一位战友离去,他都要在对应的名字下打上一个勾。老垦荒队员一个个离去。如今还在农场生活的“老垦荒”只剩下400多位了。

    2011年9月27日~28日,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在共青农场视察时作出“发扬青年志愿垦荒精神,建设全省青年创业实践基地、青年干部培训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面打造中国北方红色共青城”的指示。

    2011年11月,团黑龙江省委联合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在共青农场举行了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奠基仪式暨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还授予共青农场“全省共青创业园”称号,决定定期在共青农场举办全省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班,至今已经举办10期。黑龙江垦区也积极为北方红色共青城的打造给予专项资金拨付等多方面支持。

    这为共青农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为志愿垦荒精神更好地传承创造了条件。

    共青农场现任场长苏彦山像化缘的和尚一样去各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用青年志愿垦荒精神去说服对方。数亿的项目资金和银行贷款撑起了一座新的精神传承之城。

    苏彦山觉得,自己的使命就是将那段历史以实物的形式再现、定格。

    这座精神传承之城的具体建设方案,在坚持“优农、强工、美城、富民”统筹发展方针下,被归纳为1117规划:即一城,一座北方红色共青城;一馆,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一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庄,将当年由各地垦荒队形成的北京庄、天津庄、哈尔滨庄、河北庄、山东庄、军垦庄、知青庄按照统一规划,新建新型住宅小区。

    去年11月中旬,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在共青农场奠基。共青农场还将借垦区小城镇建设的契机,延续原有的5地老垦荒队员及后人按地域各自聚居的习俗,重新规划设计建设具有当年垦荒青年家乡建筑特色的住宅群。苏彦山说,新的河北庄、天津庄等7大庄每庄都将设有庄史馆,让青年垦荒队的历史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示,并作为“青年垦荒文化”和历史印记永远保存下来。

    如今的共青农场,将青年志愿垦荒精神归纳为“忠诚、奉献、创业、拼搏”的新时代内涵。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共青农场将原本5年的建设任务用一年即完成了。农场的建设实现了“四个当年”,即当年规划、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投入使用。

    苏彦山说,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修复历史、链接记忆,让精神不死。

    特刊策划编辑
    黄勇 乔建宾 刘丽梅
    统筹
    亓洪良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吕博雄
    图片由共青农场提供

分享到:
这里有座“北方红色共青城”
找回青年志愿垦荒精神的魂魄
青年志愿垦荒精神的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