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苏州:服务促管理 生机勃勃

本报记者 辛明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0月14日   03 版)

    “要租房,找民警,免中介。”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国泰社区,这句话人人皆知。

    该社区两万多名居民,流动人口居多,出租率高达81%。为了掌握流动人口信息,警务室转变管理思路,“以服务促管理”,义务做起了房屋中介,一举多得。

    在苏州,国泰社区的创新之举并非偶然。

    有数据表明,苏州常住人口1300万,外来人口高达700万,是继深圳后的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2011年,苏州GDP超万亿元,在城市GDP排名中,位列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之后,排名第六。

    既要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又要打造和谐的居住环境,创新社会管理成为苏州市的必然选择。

    苏州街头,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各地口音从耳边传来。走进大街小巷,于细微处看民情,处处都能感受到管理创新带来的蓬勃生机。

    从管理到服务的“转身”

    如何登记外来人口信息,曾让社区民警许林明很头疼。

    国泰社区成立于2006年9月,由5个村合并而成,户籍居民7000多人,暂住人口上万,社区警务室只有他和12名治安协管员。由于小区临近工业园区,吸引众多外来务工者前来租房,租房市场十分繁荣,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治安问题,租房纠纷频发,黑中介携款逃跑的事情时有发生。由于流动性大,在信息采集方面很难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

    去年9月,许林明根据国泰社区流动人口多的特点,萌生了创办“出租屋房产超市”的想法。经过走访和不断尝试,从今年3月起,他和协管员登门拜访住户,采集各种租房信息,建立了国泰社区出租房屋信息库。并把出租屋的信息贴在警务室门口的展板上。

    这些资料非常详实:房屋地址、面积、设施、租金等信息一应俱全。求租者看中房源并和房东达成一致后,许林明还提供标准的租房合同,双方在警务室就可以完成签约。

    此项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此外,对于人员管理也是一举三得:居民对求租者个人信息的真实性可以在警务室得到确认;求租者省去中间环节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满意的房子;社区民警能做到马上登记流动人口信息,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

    不到半年里,警务室成功帮助出租265间出租屋,签订租房合同123份,办理居住证452张。“这项工作以服务的方式达到管理目的,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工作方法,也体现了社区警务室服务便民的宗旨,达到以房管人的效果。”许林明说。现在,国泰社区租房纠纷越来越少,租房的黑中介失去了市场,也在慢慢地消失。

    “‘出租屋超市’运作时间不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一阶段,我们将在人口密集区建立条件更为完备的警务室,争取用一年时间,使‘超市’完全良性运作,实现对社区的精细化管理。”国泰社区党委书记吕永刚说。

    苏州已经在安置小区试点“出租屋超市”,此举不仅拉近了基层综治办与居民的关系,还在服务中实现了动态管理的目标。

    让流动人员有归属感

    在外闯荡22年后,40岁的全国劳模朱再年决定扎根苏州。

    朱再年老家在江苏连云港灌南县,18岁就外出打工,走过很多地方,干过很多工种,但是心里总有抹不去的漂泊感。起初,他打工的目的就是挣够了钱回老家生活。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苏州一家电器公司。10年间,他从最底层的一线操作工干起,现在成为公司制造部的高管。由于工作出色,2008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200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面对外地公司的高薪诱惑,他不为所动,选择继续留在苏州。

    他说,因为这里有家的感觉。“在这里,没人因为你是外地人而看不起你,本地员工外地员工都是同工同酬。”朱再年说,“在这里,社会保障交得全,公司还有培训机会,暂住证也不叫暂住证叫居住证,我们被叫做‘新苏州人’。”

    朱再年说,对外地打工者来说,苏州的魅力是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平等的市民待遇。

    据了解,为了让近700万外来人口住得放心,过去10年来苏州市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流动人口在就业、培训、医疗保险等方面与当地居民实现“三等同”,逐步与本地人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2011年,苏州又在江苏率先启动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累计受理申请634万多人,累计发放586万多张居住证,实现流动人口居住证发放全覆盖。

    居住证制度下,这些新苏州人在教育、社保、计生、职业培训等公共服务方面与本地户籍人口均享受同等待遇。苏州市公安局户籍支队支队长黄清说,居住证的发放对提升流动人口的居民待遇,淡化户籍观念,增进非户籍人员对苏州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让外来人口生活得安心,苏州通过修订户籍准入登记办法,出台优秀农民工落户新规,允许在苏州投资、经商、务工又具有一定合法住所的流动人口及优秀农民工迁入户口。朱再年就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

    教育公平也为流动人口解决了后顾之忧。近几年,苏州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连续多年接近100%。

    在苏州市第24中学,流动人口的孩子占的比例已经高达96%。在老师们的眼里,孩子没有外地、本地之别。该校政教主任周奕说:“我们教出的这些学生都是合格的‘新苏州人’。成绩也是响当当的。”

    让社区居民有安全感

    “天上老鹰大,地上娘舅大”,苏州人信赖老娘舅。

    为创新社会管理,苏州挖掘传统资源,借用民间智慧,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2006年,金阊区首支“老娘舅”调解志愿者队伍在留园街道新庄社区产生。志愿者队伍全部由社区离退休党员、干部、教师以及政法部门离退休人员组成,义务为社区矛盾纠纷当事人化解矛盾。经过试点、总结、推广,全区“老娘舅”调解工作室已接待群众来访5000余人次,成功排查、化解各类纠纷苗子3000余起。

    别看“老娘舅”处理的都是小事情,可对老百姓来说,这都是大事情。

    6年来,“老娘舅”在社区的作用发挥了奇效。新庄社区主任石亮燕还记得,“老娘舅”刚成立的时候,正值老新村改造“矛盾多到了极点”。她还记得,仅2006年,调解的矛盾就多达460起。近几年,居民间的矛盾纠纷也在逐渐下降。“去年只有几十起,今年,到目前为止,只有十几起。”石亮燕说,“通过我们长期做居民工作,老百姓相互之间多了理解。”

    除此之外,近3年来,为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苏州市公安局也在积极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通过“公调对接”工作机制,在所有基层派出所成立 “驻所人民调解工作室”。目前,“公调对接”已成为苏州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的主力军。“公”指公安机关,“调”指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接”起来,即让专业的人民调解员与公安民警“合署办公”,搭建一座公安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效整合的平台。

    截至今年6月底,苏州已建立“驻所式”公调对接调解室191个,基层派出所覆盖率达100%,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661名。

    提升市民幸福感

    “每名村干部每周拜访5户村民”,这是上林村从2003年开始制定的“铁规矩”。走访不能走形式,每次不少于30分钟,对村民诉求,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协商后告知期限。每月底,村委会召开联席专题会议,汇总村民提出的普遍问题,讨论解决。

    在村委会,每户村民都有一张“村民联系卡”,上面详细记录着村民走访记录,村民反馈等内容。这张小小的卡片创新了农村社会管理的办法。“村民到村谈诉求”变成了“干部入户听心声”,大幅提高村民的幸福感。

    苏州横泾街道上林村下辖14个自然村,户籍人口4275人,2003年由三村合并形成。村支部书记席心月依稀还记得,合并之初,村民有问题不愿来村委会,喜欢向上反映。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村民,他和村干部决定改变工作方法,给1131户农户建立村民联系卡,并划片分组,10名村干部分别包组包户,实现全覆盖。他们为每名村干部配备了“走访联系村民记录本”,并将走访情况记录在“村民联系卡”上。

    在上林村村委会的会议室,摆放着一个个文件夹,按村民小组分类,打开文件,一户一卡,一组一本,在每个月的总结会会议纪要里,有“共走访多少户”、“过程及反映的问题”、“答复情况”等内容。

    走进村民的家里,家家都有一张印刷精美的“便民连心卡”,上面清晰地列出了村干部的电话和工作分工,村民只要有困难,一个电话,就能找到村干部。还有一张卡名为“村民联系卡”,保存在村委会,这两张小小的卡片,让村民和干部的关系走得很近。

    不到半年的时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村民把干部当成了自己人。上林村自从开展“村民联系卡”活动以来,再也没有一起上访案件,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基本实现了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工作推进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

    在吴江市,去年“党员干部进万家”也激活了鱼水情。1年多里,7000名党员走访基层群众超过5万户,覆盖全市250个村和61个城市社区,用心倾听民生。“实现现代化,必须以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保障。”苏州市副市长、吴江市委书记徐明说,要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分享到:
张千帆:怎样确定“随迁子女”而非“高考移民”
纪录片的“舌尖现象”可以复制吗
“注册会计师行业青年专家服务团”帮扶活动启动
图片新闻
山西:用新媒体唱响团字号“好声音”
苏州:服务促管理 生机勃勃
中国医改:向公平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