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天一些中国人“满足多反而抑郁重,享受多反而幸福少,安宁多反而焦虑增”?为什么我们虽然年龄不同,身份各异,隔地遥远,却长年累月连绵不断地遭遇相近的烦恼事?
近20年来,我们体验了“中国可以说不”的民族主义,经过了“中国不高兴”的国家主义。当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民族、国家那些宏大的主题,每个中国人自己身边遭遇的困境,却往往鲜有人关注。近日,《公民的烦恼》一书第一次倾向民族、国家内部,关注公民个体——以新闻调查式的纪实手笔,面对现实发出了迫切的追问:是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幸福?
在我们身边,诸如“中国十大最幸福某某”的评选仍旧风生水起,一如既往地把许多人的生活“评进桃花源”。就连这个“十一”长假的电视荧屏上,主持人下基层时挂在嘴边的问题也是“你幸福吗?”
今年8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2)》披露的中国首份全国性“公民政策参与”调查报告,却印证了《公民的烦恼》一针见血道出的现实。按照问卷设计的总分5分的标准,全体被调查者的“政策参与意愿”得分平均值3.37分,“政策参与满意度”得分均值为2.80分,“政策参与效能”得分均值为3.15分。报告结论:这显示出民众政策参与意愿较强,参与效能较高,参与满意度偏低。
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推出的全国28个大中城市“烦恼指数”评选结果更令人惊讶:白领平均“烦恼指数”为48.22,这意味着白领们普遍“比较烦”。
“对未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交融是一个必然选择。怎么将现代文化中的个体意识、民主方式、自由价值,融会进中国的团体意识、大一统价值中去?这像做神经嫁接手术一样,是个细致对接的过程。”在《公民的烦恼》的作者、湖南作家徐志频看来,导致公民多烦恼的直接原因,是社会转型产生许多新问题。我们的社会,因为历史与现实的诸多问题叠加,还没有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社会诸多矛盾、冲突、对抗、妥协,几乎每天都在刺激我们的心灵。
诚信、礼义、才智、法治、人文、虚术、名利场、食色、俗性、居家、饭局、自由、未来……《公民的烦恼》中的大多数篇章,都是围绕“每个公民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针对当下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的冷静思考。
在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历史与文化深处那些闪光的东西,总是显得遥不可及。而作者通过观察五千年来所积累的、至今仍在拖累中国人的共同文化陷阱与集体无意识心理,以抽取中国史上貌似戏剧性、实则贻害至今的典型事件方式逐一剖析,以“公民价值观”为手术刀,试图穿透中国历史,盘点传统文化,阐明当下生活,告诉读者,你的烦恼从何而来,是怎么回事,该怎样去解决。
尊重并努力实现每一个公民在国家、社会中的选择权、幸福感,很长时间以来被认为是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但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战国时期中国的杨朱,就提出了“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惊世言论,提醒中国人有选择的权利,关注个人的权利、幸福感,因为每一个公民都关心社会,有真实的幸福感,民族、国家也就有了真正的荣耀与尊严。
“公民关心社会,是天经地义的。工人、农民、企业白领、机关干部,都有权利以公民的身份,发表自己的意见,包括公民权利、民主意识、文明秩序、核心价值。比如自由、理性、人权、法治,比如无罪推定、程序公正、游戏规则、言论自由,比如公权力的限制和私权利的主张,等等。”曾以《闲话中国人》、《帝国的终结》等著作影响社会深远的著名学者易中天,对《公民的烦恼》热情地写下这样强力的推荐语。
学者于建嵘在推荐本书时也表示:“在当前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不稳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探求其发生原因及其化解之道,已经成为很多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重大课题。减少群体性冲突事件,缓解社会冲突,必须改写某些不合理的社会规则,重建普遍的社会信任,开放公民参与,让公民参与真正成为社会稳定的缓冲器。”
没有公民表达,就没有公民幸福。但光有公民表达,还不一定能追求到幸福。正如本书副题所指“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公民表达之后的公民建设,才是寻找现实解决的必经之路。“当代人要正视这种种问题中产生的烦恼,把烦恼看成是一种力量。”著有《湖南人怎么了?》、《经营天下的湖南人》、《当商帮已成浮云》的徐志频,目前正以独立作家的身份致力于唤起和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建设。在他看来,公民智,则中国智;公民强,则中国强。在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路程里,公民身份的觉醒与长成是最重要的脉线之一,也是中国建设现代国家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