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莉娜是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的检察官。这个从小怀揣“侠女梦”的姑娘,一步步从反贪内勤成长为公诉科最年轻的主诉检察官,用她的话说,“我就是想用自己的力量惩恶扬善”。
当她终于能在庭上“说话”的时候,包莉娜既兴奋又紧张。那个时候,每次上庭的前一晚,她都特别忙,忙着把第二天庭上的每个步骤模拟一遍,“读完起诉书,再想怎么问被告人,取证、答辩,直到发表公诉意见书”。
“我预判的问题远比律师的问题多,如果我预判的问题没有被问到,我就会很失落,觉得有些功课白做了。”包莉娜说。
凭着这股子认真劲儿,包莉娜7年承办了各类案件500余件,无一错案。有时候,她会遭遇“人情”攻势,比如律师函中的消费卡,当事人“不小心”留下的礼品,还有人登门拜访,那次,她愣是连门都没开。
“如果收了礼,我就睡不着觉啦!”她秉持着一份对公正的追求,如同站在天平的一端,她不希望有别的东西影响司法的纯粹和神圣。
包莉娜的“侠女情结”,也延续到了工作之外。
2008年年底,包莉娜接到了上海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说她跟一个患白血病的12岁女孩初步配型成功。家人体谅她的用心,却无法同意,那时她刚生完女儿还不到一年,身体还没完全恢复。
对造血干细胞一无所知的包莉娜迟疑了,“我确实担心是否存在风险,家里人觉得,对身体可能会有伤害”。
包莉娜的退堂鼓只是悄悄响了一小会儿,“我也是个妈妈,我能想象得到这个女孩父母的心情”。
“如果因为家人反对、自己害怕担心不去做的话,我肯定会后悔。”包莉娜说,“那个小孩就靠我了,如果是因为我没有伸出援手而使她早结束生命,那我肯定过不了这道坎。”
于是,瞒着父母,包莉娜拨通了红十字会的电话:“我同意捐献!”
2009年4月,通过高分复检和健康体检后,她在华山医院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20000毫升的血液从体内输出,经分离机分离后,再输回体内,经4次循环后,共分离出120毫升造血干细胞,及时送往患儿所在医院。
“我没敢打听过手术成不成功,我怕自己白做了。”这个时候的包莉娜一点都不像“侠女”,胆小、害怕听到坏消息而难过,她只是一遍遍地自己安慰自己,“那女孩肯定好着呢”。
根据国际惯例,造血干细胞的捐受双方一般是不见面的。直到两年后,包莉娜才把照片跟生龙活虎的女孩对应起来,“她恢复得好极了!”
手术之后的小姑娘血型从A型改“随”了包莉娜的O型。对包莉娜来说,这感觉棒极了,“世上多了一个‘我’,这是生命给我的惊喜。”
这份源自帮助别人的幸福,让包莉娜体会到了“爱”的力量。她爱打羽毛球,爱练瑜珈,爱美食,也爱旅行和拍照;暴雨天,她会开车一趟趟地把同事们送到停车位上;看到怀孕的同事打车难,她就主动每天车接车送……
没错,就是这样,包莉娜的工作和生活处处都有“侠女”情结。
本报记者 李丽 实习生 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