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杂在各类生猛消息以及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当中,围绕一面涂鸦墙的存废所引发的争议,似乎不是什么太值得关注的事情。
合肥市一个时尚而有文艺范儿的特色街区里有一面老墙,在过去数年中,因各路创意青年前来随意涂鸦而声名鹊起,成为一处特色景观。但在今年8月,那些生动的涂鸦作品却突然被一层水泥灰不由分说地覆盖,接着传出消息,街道打算将这面著名的墙变成政策宣传阵地。
有关涂鸦墙的争议近年来在各地不算少见,结局有存有废,但合肥这面墙引发的争议,其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最后走向了一场“票决”——面对市民文化权利的诉求,街道办于是将涂鸦墙的存废付诸民意,让街区的居民来投票决定这堵墙的命运。
一面涂鸦墙的存废,或许可算是一个并不直接关系市民切身利害的“小题”,但从尊重市民权利的层面而言,它既完全配得上、也完全有必要以票决这样郑重的方式来“大做”。
这面涂鸦墙不仅仅考验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包容能力,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检视着相关部门的执政姿态。在行政措施与民众权利相冲突时,是由管理者简单地、习惯性地一厢情愿单方面推进,还是养成倾听市民声音的良好习惯,甚而把决断的权力交给民众?
从这一角度而言,我觉得这场争论的成果已远远超越涂鸦墙本身的存废去留,而这一局限于当地并未引起更广泛关注的事件,也具备了超越地域、超越议题的借鉴价值。
一个没有牵涉太多民众切身利害的“小题”,尚且可以、也应该以这样一种良性的官民互动来加以解决和推进,那些事关民众重大利益的决策和议题,难道不是更应该“大做”“特做”吗?
类似近日的宁波镇海PX项目,以及前一阵子的什邡钼铜项目、启东排污入海项目等大议题,如果也能在通过之前充分尊重市民的知情权,让市民围绕项目对本地经济的推动和对环境可能带来的隐患,进行充分的论争、表达和权衡,相信也就不至于后来会遭到强烈的民意阻击,激起民众的对立情绪。
决策部门应相信民众有能力对涉及自身的问题作出判断,更应尊重民众对涉及自身权益的公共问题所作出的选择,我想这正是合肥那面不那么重要的涂鸦墙给出的重要启示。
包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