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2月0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在路上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2月05日   10 版)

    马戏团营地里,小朋友在练功,果冻有些无聊。

    不久前的一天,郑州市南三环与大学路交叉口西南角,安徽省宿州第一马戏团的6辆大车停在一片空地上,他们打点行装准备搬走。

    马戏团在这儿演了7天。团里有30个成员,其中十来个是孩子。

    刚过中午,领班老尹就下厨做饭。他说,吃了这顿烩菜,就得离开郑州了。本打算演上半年,不巧赶上整顿,“执法人员嫌我们有损城市形象”。

    马戏团到过不少地方,湖南、江西、内蒙古、新疆……老虎、狮子等表演必须有相关手续,但手续不好办,每到一个地方,都得先打点。

    用有江湖气的老祝的话说,“黑白两道”哪个没打点,这就演不成。

    就这样,许多孩子“在路上”出生,在马戏团长大,比如5岁的果冻。

    团里有人说,自己活了39岁,在马戏团里已待了40年,就这么一直“在路上”。

    在不少人眼里,马戏团的演出有点“上不得台面”——狮子、老虎味道刺鼻,演出时噪音很大,一群人挤在破烂的窝棚里……

    但因为新奇,拥挤闷热的大棚子却是不少看演出的孩子的乐园。

    虽然辛苦,老祝还是觉得“比打工强一些”。在老家,沾了马戏的光,无疑是找了个好饭碗。但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这种流浪的感觉并不好。

    安徽宿州埇桥马戏久负盛名,在清朝末年已有相当规模,人称“宁走三江口,不过蒿桃柳”,蒿、桃、柳几个乡一度成为江湖艺人的演艺“禁区”。

    老尹也曾想过,找个杂技场地扎下来干。但因为狮子、老虎没地方放,再加上场馆租用费用高,终究作罢。

    作为领班,老尹想的要比大家多些。但打百年前起,祖辈也都是这么过来的。这碗饭注定了“走四方是一种生活常态”。

    一天,年轻的驯兽师杨帅演出结束后,匆匆找老板要了200元赶到医院。他老婆即将生产,又有一个孩子要“在路上”出生了。 图文/CFP

分享到:
一无所有者的馈赠
长大后,我们就成了野比大雄
在路上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