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西安,为每天陪儿子上学,付先生在儿子就读的小学已经当了两个月校工,每月收入1300元,而他之前是一家大型电器批发店的老板,年收入100万元。图为放学后付先生回到小屋辅导儿子完成作业。
汤继颖摄
“家有读书郎,全家跟着忙。”如今,家长为孩子陪读现象屡见不鲜。为了孩子,一些家长迁徙不定、辗转租房,被称为新时代的“孟母三迁”,这种现象也被不少人称为“中国式陪读”。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792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5%的人感觉当前“中国式陪读”较为普遍,84.9%的人说自己身边就有陪读的家长。
受访者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8%的人在大城市,28.4%的人在中等城市,10.6%的人在小城市,7.4%的人在县城,2.8%的人在农村或乡镇。
57.4%的人感觉高中阶段陪读最普遍
自从今年6月在校外租房后,湖北赤壁一中高三学生刘璐几乎所有的生活杂务,都被母亲“承包”了。母亲通常一天在自己家和出租屋之间往返两三次,早饭后回家给上班的父亲做饭,中午到出租屋给女儿做饭,晚上再陪女儿睡觉。虽然母亲这样陪读很辛苦,但一家人都感觉值得,“拼这一年先把高考熬过去”。刘璐现在“被子不用叠,衣服也不用自己洗”,可以腾出时间来多看书。
刘璐所在的年级有28个班,每个班60来人,她估计有家长陪读的学生超过一半。不少人选择在校内租老师的房子住,家长陪读一般单独租一居,每学期房租大概1万元。校内的房子特别紧俏,要提前一年预订。刘璐因为“下手晚”只能租到校外,不过房租相对便宜,每学期只要4000元。
当前家长陪读有哪些方式?调查中,64.6%的人首选“租房陪读”,其次是“全职陪读”(50.9%),“买房陪读”排名第三(36.0%)。接下来还有:进城陪读(34.1%)、请假陪读(33.9%)、跨区陪读(29.4%)、跨市陪读(23.4%)、跨国陪读(18.2%)等。
开了几次家长会后,浙江嘉兴某机关职员吴颖发现,正在上高一的女儿的同学中,有一半的妈妈都在全职陪读,不少人很早就买了学校附近的房子,其中不乏来自农村的家长。“我女儿有时还会抱怨和陪读的家长相比,我们为她做得不够多。”
调查显示,57.4%的人感觉家长在孩子高中阶段陪读最普遍,43.2%的人选择“初中”,33.9%的人选择“小学”。
67.7%的人认为陪读不利于孩子独立
家长陪读的原因有哪些?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原因依次是:担心孩子吃苦(56.4%)、家长“望子成龙”(55.1%)、方便孩子上学(41.5%)。39.9%的人认为原因是“孩子不够独立”;39.0%的人认为是“教育资源不均衡”; 21.0%的人认为是“从众攀比心理”。
安徽淮北的李女士陪读已有3年。她原本是萧县的一名初中教师,儿子考上市里的重点中学后,她毅然决定辞职陪读。在她看来,陪读家长更大的压力源自家里人的看法——“你天天就是照顾孩子,孩子没学好,就是你的责任。”这种压力控制不好很容易传递给孩子。
高一时李女士和儿子就发生过多次冲突,“他当时成绩不太好,每天还要看美国职业篮球比赛,他一看电视我就头痛,管他就比较多。有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崩溃的边缘。”在其他家长的劝说下,李女士反思自己,试着放手,让孩子制定学习和娱乐计划,和儿子相处才慢慢融洽起来。让她高兴的是,儿子的个头儿3年来长了近30厘米,“一个孩子最关键的时间就这么几年。只要他身心健康,以后的生活就会过得很愉快。”
山东济南市中区教育局教研员朱国红则感觉,陪读很容易变成孩子的“枷锁”。她了解到的有陪读的孩子,很少有不和父母逆反闹别扭的。父母不工作看着一个忙碌的孩子,孩子基本上天天都在父母高压之下,也不会欣赏这样的父母。
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陪读带来负面影响较多:不利于孩子独立(67.7%),给家庭带来负担(49.8%),给孩子造成压力(48.1%),家长“牺牲”事业(45.3%),家长“输不起”心态严重(35.1%)。
“父母有父母的工作,孩子有孩子的任务。”在朱国红看来,父母努力工作本身就是以身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应该做的更多的是不断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自主挖掘潜能。
56.5%的人建议家长摆正心态,不必过分追求“最优”
调查显示,57.0%的人不会选择为孩子当陪读,仅13.8%的人会选择为孩子陪读,20.8%的人表示“不好说”,8.4%的人“已经在陪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认为,现在所谓重点校和薄弱校的教育投入和师资质量相差很大,难怪家长舍近求远去择校陪读。如果教育能均衡发展,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是水平相当的好学校,陪读现象肯定会减少。
调查显示,56.5%的人建议家长摆正心态,不必过分追求“最优”;53.2%的人期待促进教育均衡,减少择校;50.0%的人建议家长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48.8%的人希望教育部门完善相关设施,让家长放心。
程方平说,“现在学校、商家、媒体释放的一些类似‘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舆论,加重了家长的焦虑感,盲目陪读也不在少数。”对此,教育部门的引导也很重要。在薄弱学校投入优质资源收获会远超预期。他曾参与北京市海淀区一所薄弱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仅一年这所学校的中考语文成绩排名就从前一年全区的三十几名跃居前5名。只有多一些这样的探索与努力,家长们才会看到学校的责任和潜力,才会转变观念,放心满意。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马和民认为,家长要理性看待陪读,从现实出发考虑什么样的环境和生活状态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需要和孩子对话,倾听孩子的想法。家长要知道,单纯的学业优势并不足以让孩子在社会上自立。
今年儿子高考失利后,李女士也疑惑过,自己放弃事业陪读是否值得,她所花费的不仅仅是钱,还有这些年的正常生活,“陪读是个很苦的差事,我可以有自己的生活,现在全捆在孩子身上了。但既然选择了,就不能回头。”今年9月,她开始为孩子的复读,寻觅合适的出租房,陪读的日子还远远看不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