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寄语
兴趣、责任心和坚持,是做好事情的三大利器。
贵州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海拉乡红辉小学,4年前就有了“龙芯·红旗电脑教室”。在这所贵州海拔最高的乡村小学里,孩子们用上了由我国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低成本电脑。作为我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CPU龙芯1号、龙芯2号以及龙芯2号增强型的核心研究骨干,张福新至今仍记得1700多名孩子敲击键盘时兴奋的模样。
12年前,当张福新攻读硕士研究生时,中科院计算所成立龙芯CPU课题组,开始研发中国人自己的芯片。这个“最享受写代码”的年轻人,为龙芯1号、2号的研制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从来就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从小就被别人夸书念得好,其实都是靠兴趣驱动”。因为感兴趣,张福新在中科大少年班一直名列前茅。大学时的一次实习,让他结识了导师胡伟武。
本科毕业前夕,张福新前往中科院计算所实习,指导老师胡伟武见他又努力又勤奋,便推荐张福新进入中科院计算所硕博连读。2000年,所里筹备CPU设计项目,研究员胡伟武主动请缨组建CPU设计队伍,他想到了自己的研究生张福新。
跟随导师做课题,22岁的张福新对于研究现状并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目前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尚属首例,颇有挑战性。“我觉得很兴奋,求知的欲望也就特别强烈。”正是这样的求知欲,让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张福新骑着自行车往返于玉泉路和中关村,在实验室和学校之间两头奔波。
2000年,在决定电脑性能的核心部件——CPU芯片市场上,以Intel为代表的CPU技术占据强势地位。在龙芯课题组,张福新就怀有这样一个制造“中国芯”的梦想,解决我国计算机产业的这一“芯”病。12个月后,我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诞生。
张福新博士毕业那一年,龙芯2号研发完成。从龙芯1号的逻辑设计、验证、系统软件研制,到龙芯2号的结构设计、性能分析和优化,他埋头研究,随着龙芯一起成长,而他心中的那个中国梦,也越发清晰。
“做芯片本身的技术研发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要把芯片变成可卖的产品。”2006年,中科院计算所与江苏梦兰集团合作成立江苏中科龙梦科技有限公司,让龙芯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放弃高薪的工作、舍弃留在北京发展的机会,张福新前往苏州常熟梦兰龙芯产业基地任研发部主任。“收入高的工作不一定就好,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比短期收入更重要”。面对这样一个转变,张福新没有太多犹豫,“只是工作地点换了,我热爱的事业依然在。”
张福新的身份从研究员变成了管理者,在他看来颇有“赶鸭子上架”的意味。“我不属于特别外向的人,是标准的技术化性格。但是领导觉得,我能把研发弄明白,管理上面的事情肯定一通百通。”把龙芯从实验室带到市场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张福新依然像他在实验室做研究、写代码一样,他的一天通常在凌晨两点结束。
在这样一枚小小的芯片研发出来之前,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芯片,我国每年数以亿计的微处理芯片全部依赖进口,中国企业及消费者为之付出了高昂的版权费。而张福新和他的团队一起,通过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等环节,基于龙芯处理器设计低成本的电脑,价格控制在千元左右。
在张福新身上,中国梦变成了一个最具体的梦想——“让大多数中国人能买得起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