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寄语
梦想激励奋斗,奋斗成就梦想。
作为一名航天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1所所长任全彬是自豪的,“但这种自豪感绝不是优越感,那样就庸俗了。”任全彬说。
小时候,在河南农村上学的任全彬难得能看到课外书,读大学的哥哥带回的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他看了足有五六遍。高中之后,任全彬常常泡在图书馆里,对建筑、航天、文学等都很有兴趣。高考时,任全彬填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立志成为一名航天人。
1991年7月,航天四院在北航举办了一场招生宣讲会,任全彬听得动心。他试着给导师写了一封信,询问报考需要哪些条件、个人未来如何发展等,足足写了两页纸。不久,他就收到了导师的回信。“如果老师不回信,我可能就不会报考了,但老科学家的态度鼓励了我,给了我信心。”就这样,任全彬成为了航天四院41所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的研究生。
1994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任全彬就接到一项重要任务——主逃逸发动机装药及总体设计,这是逃逸固体发动机研制中难度最大的部分。“当时正是航天行业青黄不接的时候,年轻人很快就有事可做。”任全彬说,“机遇是很重要的,但你必须时刻准备好去迎接机遇,要有能力抓住机遇。”
当时,该型号发动机在中国还是首次研制,完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任全彬接过了这副重担,现实却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在第一发地面考核实验时,由于设计上考虑的不够周全,发动机被严重烧蚀。“因为当时经验不足,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全面。”任全彬总结,“这件事我至今仍刻骨铭心。”
年轻的任全彬憋了一股劲儿,打定主意要攻克这一难关。在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和同事一起加班加点查找资料、听取专家的意见,在脑海中设计了无数模型,写出了改进性措施综合报告。最终,改进的设计方案顺利通过了考核。
在任全彬看来,这次失败对自己而言“是件好事”。“通过这次失败,我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后来遇到新问题、攻克关键技术时会考虑的更周密。”任全彬说。
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任全彬先后负责了载人飞船逃逸发动机装药及总体设计工作、逃逸动力装置技术工作,参加了载人航天工程零高度逃逸救生飞行试验,参加了“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无人飞行试验及“神舟五号”载人飞行试验等,渐渐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设计带头人。
2003年,任全彬迎来了全新的挑战,负责组建设计部研发中心。从科研带头人转变为管理者,对他来说不是个难题。“航天工作的过程就是团队协作管理,组建研发团队只不过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行政管理内容,和企业管理相比还是简单一些的。”
任全彬坦言,自己更喜欢从事技术性、原理性探索的工作,这些是“有意思”的部分。而行政管理等事务性工作,是“有意义”的部分。“为了做我们喜欢的、有意思的事,就必须去完成一些有意义的事。”
工作十余年来,任全彬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无愧于“航天人”的身份。“人对一件事情的感情和为这件事付出的时间是成正比的。”任全彬笑道,“更何况干这个事儿对国家有意义,干这个事儿值得,我这一辈子就不考虑转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