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寄语
想要成功,首先要选定合适的目标,然后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最后坚持到底。
1992年,从太原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的白惠峰有过一份舒适的工作,“在国企,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没什么压力。”
时间长了,白惠峰非但没有“沉醉”其中,反而希望冲出这个圈子,渴望能有一份让自己激情燃烧的工作。于是一年之后他辞去了令人艳羡的工作,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白惠峰选择了环保行业,成立了太原中绿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主做污染源的检测设备。“因为我大学里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对这个比较熟悉,而且经过大量调研之后,我发现这个领域在中国市场上几乎是个空白,我觉得有发展潜力。”他说。
想法虽好,但真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在起步阶段白惠峰碰到了很多难题,“没钱,也没有技术力量。”他说。
在产品研发前期,白惠峰常常要往返于太原和北京之间。“那个时候,经常是坐一晚的火车到北京,然后租个自行车,去图书馆查资料,去请专家。”但对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很多专家起初并不信任。当白惠峰找上门的时候,也被拒绝过,但他并不灰心,一遍遍地找,很多人最终被他的执著感动了。一段时间以后,白惠峰组织起了一个专家研发团队。
1996年,白惠峰的第一款污染源监测设备研制出炉,还没来得及享受成功的喜悦,就又陷入另一个困境:没有市场。“因为这个设备是用在污染企业里,用以监测计量企业排放的污染气体,然后环保部门进行征费,但是没有企业会主动用设备来监测自己的。”他说。
几年的研制,白惠峰的“家底”几乎都花光了,甚至连员工的工资都得借钱来发。为了得到市场的认可,白惠峰将产品“免费提供给环保部门使用,在展会上推广自己的产品。”有一次参加北京的一个展会,他和同伴在10元一间的地下室里住了几天,几个人租一辆车把设备运到展览馆。
面对市场的萎靡,白惠峰也有过片刻的动摇,“到底这条路行不行?心里真没底啊!”但最终他坚持了下来。
1998年,白惠峰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春天。适逢国家修改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白惠峰主动找到环保部门。“因为国外的排放标准里要求必须安装监测计量设备,如果我们的标准里也有这样的要求,那我们的产品就有市场了。”他把自己的产品推荐给专家团,没想到竟然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专家认为这样的监测设备是可以放在标准里的。
从那时开始,白惠峰的公司走上了发展期,产品的市场也越来越大。随着这种环境监测设备的普及,各种同类的产品也都开始走向市场,为了从竞争中求发展,白惠峰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远程监控系统。“环保部门不可能随时对企业进行监控,那我们就开发出远程监控系统。”后来,这个系统被环境保护部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推广计划,并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
“要想发展,就要不断创新。”白惠峰说。从创业之初,到现在拥有环保投资、节能、污水处理等多种业务,白惠峰和他的公司一直都在创新的过程中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