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事件观

卷起红地毯 回到常态中

徐百柯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2月12日   09 版)

    许多时候,一个社会发展的势态就蕴涵在国民生活的常态里。刚刚过去的几天中,深圳莲花山附近的居民经历了一场“既不见红地毯,也没有请民众离场”的领导人活动。而深圳的多条主干道上,领导人考察的车队经过时,并未采取封路措施,“公交、出租、私家车与车队并行”。不久之前,习惯了交通管制的北京市民可能丝毫没有想到,7位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同志的车队,在长安街上“随着社会车辆一起”,从中南海出发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涉及国家领导人的事务,仍有空间保持从容不迫的“常态”,这既意味着领导集体的自信——“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并非一句空话;也意味着社会和民众本身的自信——葆有一种自发的、源源不断的活力。

    就当代中国而言,这种活力显然来自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释放人心当中的期待与认同、社会肌体当中的创造力与实践力的过程。如今提深化改革开放,也就是要更大力度、更有成效地释放这些发展要素,这些才是国家前行的真正“软实力”。

    在莲花山的邓小平像前,习近平总书记说:“党中央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的话要有新开拓。”现场陪同人员中,除现任官员外,还有4位当年陪小平南巡的老同志。已有诸多分析从中解读出了拓展改革的决心。

    按照纪念性的说法,今年是尤其富于意义的——邓小平发表深刻改变中国面貌的一系列南巡谈话整整20周年。鉴于他的政治遗产和思想遗产都异常丰厚,人们常常谈论起邓小平。这些纪念、征引和谈论,有一个总的旨归,那就是改革。

    另一个具有纪念性的年份则是1997年。“邓小平去世的次日,中国人仍在照常工作。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有工作,能够正常工作,可以说正是拜邓小平之赐。”这是当年2月20日《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的观察。外来者的视角不一定准确全面,但这种“陌生化”常能凸显出历史的意味。

    这位记者接下来描述:

    “在中国各地,人们在忙着赶去上班,个体商贩的叫卖声与公共汽车、自行车和轿车发出的刺耳声音混杂在一起,此起彼伏。人们每天都在为实现繁荣富裕而满腔热情地忙碌着,很多中国人并未表达出对邓小平的感激之情……然而,正是中国人表面上的无动于衷显示出了邓小平的遗产给这个有着12亿人口的国家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记。”

    她评论道:“毛泽东去世时,中国民众戴上了黑色袖章,哀悼了数日,部分原因是这是政府要求的,但主要还是因为悲痛、恐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而邓小平去世后的次日,很少有人中断日常工作,花太多时间纪念邓小平。”

    最后,这位观察者断定:“从周四(2月20日)的情况来判断,中国将会一切照常。”

    15年后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景观证明,这位美国记者当初的判断正确。中国人依旧行进在改革开放所开启的路途上。当然,当下改革又值提速时。今日之改革,尤其要呼应那些“为实现繁荣富裕而满腔热情的忙碌”,要鼓励、激发、释放这种活力,而不是给它设置桎梏。

    改革的呼声,正是在一个个具体的位置上,以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生发出来的——也就是15年前让美国记者感到有必要加以记录的那些公众“常态”:忙着赶去上班的人流、个体商贩的叫卖。一切如常,一如既往。

    千万别去人为地干扰甚至打破这种“常态”。事实上,深化改革开放的民心资源,就蕴藏在这个国家的社会日常生活中。

分享到:
卷起红地毯 回到常态中
三好学堂
别动,那是我的个人资料!
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