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圈,吴永强是成功的。他采访过将军、部长,还采访过很多位政要名人。不过当初,他可并没想过自己能走进这个圈。
十几年前刚刚会计学专业毕业的吴永强还只是一个财政部下属单位的专业职员。一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本就对新闻感兴趣的他进入了新华社直属的财经媒体,开启了自己职业新闻记者的道路。
进入财经新闻圈后,吴永强并没有完全脱离自己的专业。为了能够有更广阔的视野,从纯粹的经济记者向时政等其他领域拓展,吴永强把目光放在了境外媒体上。
“不同的媒体会有不同的视野,证券报做的就只能是业内新闻,地方媒体也只是盯着自己所在的一块区域,但香港的媒体却是盯着全球在做新闻。”吴永强希望自己也能做一个有着全球视野的记者。
香港《大公报》的记者经历是吴永强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那段时间,他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平时丰富的知识积累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独家采访的机会,并写出很多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
直到现在,他仍对那些倾注了心血和热情的采访记忆犹新。“印象最深刻的是对原国民党副主席、原台湾‘行政院长’萧万长的采访。”
不过当时,对吴永强来说,那是一次几乎不可能得到的采访机会。“我是在一个公共场合偶遇萧万长先生的,先后两次向他提出采访请求,但都被婉拒了。”尽管如此,吴永强并没有放弃,在茶歇间隙,他又凑到萧万长跟前,这次,他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请求,而是递上了一份用文言文写就的采访提纲。
这个有着传统文化底蕴的年轻人引起了萧万长的注意,随后他让人告诉吴永强,活动结束后有10分钟的时间可以接受他采访。而那一次采访也成了吴永强终生难忘的经历。
“从原来的10分钟变成了53分钟,从历史聊到文化。”那一次,吴永强不仅获得了很多独家新闻,还与萧万长成了忘年交。
而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吴永强知道,是自己的日常积累帮了他。
做记者的几年里,很多重大的新闻战场上,都会有他的影子。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全国两会;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这些重大事件中,只要有机会参与,吴永强都不会缺席。
很多年轻记者觉得报道两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吴永强却总能在海量信息中挖掘到自己想要的新闻。“平时就要做大量的准备,做深入的思考,然后‘厚着脸皮’去采访。”
2006年两会,他曾针对海峡两岸、国际间高度关注的系列焦点问题,独家专访时任中国军事科学院政委、原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兰州军区政委的温宗仁上将。有关报道被美国国防部的《中国军力报告》专节引述,在海内外政界、军界引起强烈反响,堪称突破。而这样一个机会,其实是他与温宗仁探讨孙子兵法时争取来的。
2008年两会,他曾就松花江污染问题向新上任的环保部长发问,不仅用犀利的问题在中外记者会上赢得了阵阵掌声,更为自己赢得了独家采访环保部长的机会……
在别人看来,能够访到那么多名人,吴永强无疑是幸运的,但他知道,为了做好一次采访,自己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有时候采访一个人,写一篇几千字的稿件,我要看数万甚至十几万字的文字背景资料。”
如今,吴永强已经从一线新闻记者的岗位上走下来,致力于海外华文媒体的并购以及公共外交等事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海外传递更多的中国声音。”
微寄语
年轻人在拥抱世界的同时,不要摒弃传统精髓。
本报记者 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