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叶蓁蓁:做媒体人很幸福

本报记者 李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2月18日   09 版)

    “改革创新进行了10年之后,《人民日报》正在发生更大的变化!”“我们总编室100来人的编辑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1岁,在这里工作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作为《人民日报》总编室副主任,全国青联委员叶蓁蓁显然非常满意自己的工作环境。

    17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叶蓁蓁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能与许多有理想、有创意、有作为的同行一起,见证一份报纸、一个行业的迅猛进步,更见证这个行业对国家改革发展的记录与推动。“党报对政策的解读、对决策的影响都有独特作用。”他说。

    在《人民日报》工作的10年里,叶蓁蓁经常听到有人赞扬《人民日报》的变化,也同样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从来不看《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就不是办给我们看的。”对于前半句,他表示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媒体的自由;对于后半句,他不太认可,办给谁看,只有认真看过的人才有发言权,而说话的多半最近没有认真看过《人民日报》。

    10年来,《人民日报》走过的改革之路不同寻常。2003年,视点新闻版创办。这个版面聚焦当日热点、推进深度调查,被称为《人民日报》新闻版改革的试验田。随后几年,改革以越来越大的力度迸发——体育新闻版、经济新闻版、政治新闻版、文化新闻版、社会新闻版相继创办,整个报纸亦逐步扩至24个版面。

    这其中,从视点新闻版主编到总编室副主任,叶蓁蓁始终是一线的参与者,在缺乏机制保障的情况下,他和同事坚持“惟其艰难,更有价值”,探索“没有前路可循”的创新模式。一条当天的新闻,要做成一篇深度报道,记者当天要完成多个不同侧面的采访、拿回数千字的稿件,这在10年前的《人民日报》简直不可想象。然而,在持之以恒的推动和坚持中,总编室年轻的团队做到了。如今,“当日新闻深度报道”已成为《人民日报》所有新闻版的主打产品,成为版面常态。

    “站在改革创新的起点,不会有机制鼓励你去创新,还会有阻力。但我们可以通过慢慢努力,逐步摸索出一个样本,并使它呈现出更大的意义。这时,原来的阻力会慢慢消失,新的机制会生根发芽,原来称之为创新的东西就渐渐成为常态,我们又要启动新一轮的创新……”叶蓁蓁这样理解《人民日报》新闻版的创新之路。

    改版的同时,《人民日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更加凸显。不久前,实施了十余年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显现出不少问题,受到社会关注。要闻二版推出的“关注撤点并校”系列报道,从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的解读、政策实施地区的现实情况、美国同类政策经历的调整过程3个角度,对撤点并校政策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剖析。见报后产生重大影响,撤点并校政策开始在国家范围内调整。

    报道影响政策,《人民日报》的价值正在于此。叶蓁蓁说,很多报道,或许读者没有看报纸,但可能看过其网络转载;或许没注意其来源,但“党报发声”所代表的公信力,却是不争的事实。

    201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开通之后,以“不同于《人民日报》”的风格引起关注和赞誉,短短几月粉丝量超过300万。微博贴近群众,报纸却高高在上,不是一个话语体系。”有人甚至用了“精神分裂”一词。对此,叶蓁蓁认为:“其实,《人民日报》微博和《人民日报》是浑然一体的,微博能报的题目,《人民日报》都能报,而且更详细;微博能用的话语系统,《人民日报》已经用了很多年,比如我们的很多评论,只是网友没看报纸或者没注意到。所以,微博既是《人民日报》开拓新媒体领域的重要一步,也是《人民日报》10年改革成果的体现和延续。”

    作为《人民日报》的一员,叶蓁蓁说,自己更像海里的一滴水,得以照见一个负责任的媒体记录历史、推动进步的使命,见证一份大报革故鼎新的力量,记录我们的国家、社会、人民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向上生长的轨迹,“做媒体人,很幸福!”

    微寄语

    青年需要梦想,更需要从梦中醒来,脚踏实地做好自己。

本报记者 李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12月18日 09 版

白岩松:青春就是不容易
吴永强:注重积累 争取机会
叶蓁蓁:做媒体人很幸福
何处是拐点
海上“敢死队”
常石磊演唱会在京举行
大型媒体行动“未来之路”启动
猛犸牙雕献礼展开幕
遨游推出云浏览器
淮南市检察院开展“道德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