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郭红卫来说,与生物学结缘,完全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中学时,“逻辑推理严谨”的物理课是郭红卫的“最爱”,他在高考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南开大学物理系”。但不知为什么,郭红卫接到的却是生命科学系的录取通知书。
不过,郭红卫渐渐发现,真正的生命科学和他中学接触到的“背一背就行”的生物课完全不同。这一领域广阔的未知空间让他兴奋不已。直到现在,他还常常告诉自己的学生:“对于愿意探索未知世界的人来说,生物很值得学。”
本科毕业后,郭红卫走进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当时,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刚起步,真正有志从事这一行业的年轻人普遍选择出国深造,接受“更严谨、科学的训练”。1996年,郭红卫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始了他的博士生涯。
初到美国时,由于文化、语言上的不适应,郭红卫度过了一段比较艰难的时期。而且,虽然能拿到奖学金,但郭红卫一边要还清出国前向亲友借的钱,一边要维持自己和来陪读的太太两个人的开销,日子过得很辛苦。
读博期间,郭红卫主要从事植物发育方面的研究。经过多年来对整个学科领域的了解和把握,他开始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有很大探索空间”的植物激素领域。
有了目标,郭红卫开始寻找适合的实验室,并申请到了科研基金。“博士后并不是一个学位,而是你在真正拥有永久性职位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你会有一个实验室,也有个教授,但你和他是合作者的关系,借助他的实验室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博士后期间,郭红卫的研究对象是目前已知的植物八大类激素之——乙烯。这是一种能将果实“催熟”的气体。当时,植物接收、传递乙烯的“通道”,即Ein3转录因子已经被发现,而郭红卫的目标就是查清Ein3如何工作。经过反复试验,他找到了两个关键的异性蛋白。这项研究成果,被认为是近年来植物激素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随着研究的“开花结果”,郭红卫也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当时,他已经拿到了美国几所知名大学提供的助理教授职位录取通知,却突然决定回到母校北京大学。“当时的许智宏校长和我是同行,他告诉我现在国内的机会也很好,和十几年前我出国时大不一样。”于是,2005年,郭红卫带着全家回到北京。
再次造访北大校园,郭红卫的身份从学生变成了老师。然而等待他的,却只有一间空屋子。从寻找适合种植的土地开始,一切都要亲历亲为。经过漫长的筹备工作,实验室终于成型时,已经是两年后。
这时,郭红卫的研究也从“乙烯”这一个激素拓展到不同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和学生们一起,把八大类、1000多个植物基因的相关信息、数据整合起来,建立了全世界最大、最完整的数据库。
“之前大家都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研究一种或者少数几种激素,比较零散。我们希望给全世界研究不同植物激素的科学家提供一个平台,并且每两年就会更新一次,把两年内新的数据、新的发现添加进去,让它越来越全面。”郭红卫说,“在科学界,同行不是‘冤家’,而更像是合作者。每个人都是站在同行的肩膀上进步。”
微寄语
生命的乐趣在于学习,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
本报记者 黄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