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城市学院收到一封感谢信,表扬该校2010级银行会计专业3名学生救一位遭遇车祸的老人。“我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有厚重道德感的学生。”作为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林很为他们骄傲。他的青春岁月见证了中国的民办教育之路,也见证了这些孩子分数之外的美好。
1992年,刘林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专业读书时,担任学校勤工俭学服务中心家教部的负责人。在介绍家教兼职的过程里,刘林发现,北京有很多家庭都在请家教,其中一对夫妇令他记忆尤为深刻——男主人为某工厂看大门,女主人是高校食堂的打饭员。“这样一个生活拮据的家庭,却肯为孩子请6个家教,他们一心想让孩子上大学,从而改变命运。”
公办教育资源有限,如何才能扩大教育规模,让更多的孩子上大学?这是刘林大学毕业前,一直思考的问题。毕业前夕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傅正泰。“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我的想法和傅先生的事业一拍即合。”
就这样,刘林来到北京城市学院,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满足学生需求的道路。当时的北京城市学院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专科学校,还背负着1800万元债务。与同届毕业同学的就业去向相比,刘林的工作单位很不起眼,但是他说,“我这个人,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然而,困难远超想象。
“民办高校在90年代初是不为大家所理解的,感觉低人一等,觉得你收的都是成绩最差的学生。”而刘林却从未这样想过。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他发现他们身上有很多可爱之处,“他们高考成绩可能是‘低分’,但某些方面却是‘高能’,教育方法得当,同样是可塑之才。”
作为升学的“次等选择”,民办教育曾不被认可,职业教育更备受冷眼,刘林希望“把毕业生作为学校最好的口碑”,通过深入用人单位宣传等方法,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但这一过程,却并不顺利。
“每次去用人单位问人家要不要毕业生,刚开始都是热情接待,一听说学校的名字,就脸色大变。”年轻的刘林体会过一路冷脸的感觉。他一度有些灰心,在1997年暑假纵情山水,刘林去了很多风景秀丽却生活贫困的地方。“看到中国还有这么多农村家庭渴望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命运,却求学无门,我突然觉得还是应该坚持理想,发展民办教育。”刘林说。
“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学生给了我前行的动力。”刘林在广州出差期间,曾在饭店里偶遇学校的毕业生。学生告诉他,如果没有学校的教育,自己不可能实现大学梦,也不可能鼓起勇气在广州创业。“从此以后我不再去在意别人怎么看待我的今天,而更在意我能为别人的明天带来什么。”
而今,北京城市学院不仅成为具有研究生教育资格的民办名校,蝉联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榜首,而且由于成功推行适合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3年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我要办一所中国的高水平民办大学,让底层的孩子在我们这个学校中受到最好的教育,成为这个社会最好的人才。”刘林说。
微寄语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成就与众不同的我!
本报记者 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