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1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观察

用食谱“唱”一台京剧你听不听

本报记者 蒋肖斌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1月15日   09 版)

    这是一本源于京剧人物的食谱。糖拌西红柿:大雪天,昭君披着大红披风出塞;红烧鱼:美人虞姬乌江自刎,穿着鳞甲倒下后就下了锅;糖葫芦:穆桂英头上的头饰越看越像一串串的山里红;火锅:大人物聚会的时候又到了,群英荟萃,火锅开会……

    当然,没有人真的吃过“拔丝齐天大圣”、“周瑜奶油冰淇淋”,也不知道“矮虎橙子”和“白袍饺子”是什么味道,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都出自网友“胖不墩儿”的笔下。她从京剧人物的特征出发,把人“通感”成了卡通版的食物。于是一身黄衣的黄忠成了老玉米,几个白衣的武生就是那冬至夜里的饺子。这一系列京剧美食的画作在网上引来了众多拥趸,网友称之为“舌尖上的京剧”。

    “胖不墩儿”最初画过一个京剧系列漫画《说段京剧你听吗》,画的都是京剧故事。画《穆柯寨》时,其中一个情节是孟良和焦赞被火烧,“胖不墩儿”就把两员大将被火烧后的样子画了出来,戏称其为烤串。就这样,“舌尖上的京剧”的第一幅作品“焦孟烤串”应运而生。

    身为“80后”,“胖不墩儿”却爱上了大部分年轻人并不追逐的古老京剧,追溯原因是因为从小爱听评书,后来发现京剧里的故事和评书相似,转而爱京剧。虽然画作被评价为“卖萌”、“搞笑”,但一共18张的“舌尖上的京剧”,每一张都严格按照舞台上人物形象而画。“京剧已经很美了!”她感叹道。

    “胖不墩儿”说:“我比较反对没底线的创新,把各种现代元素加进去,不管是不是适合京剧。去年看过一场演出,新编《霸王别姬》,导演为了创新,牵了真马上台,演员摸马的时候战战兢兢。还把花脸的霸王弄成了红脸。京剧脸谱经过很多年的发展和改良,有很多讲究和文化在里面。红脸一般是代表忠义比如关羽,霸王可跟忠义不沾边儿。”

    “舌尖上的京剧”火了,年轻人突然发现,印象中只会咿咿呀呀的京剧原来也可以这样有趣。“很多人跟我说,看了漫画后想去了解京剧了。有位记者采访我之后,天天学着看京剧。”“胖不墩儿”说,“京剧是好东西,只是年轻人缺乏接触的途径。如果进剧场看几场戏,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正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上学的许晓雯是一位京剧爱好者,因为外公、外婆都是梨园行的人,从小就对京剧耳濡目染。看到“舌尖上的京剧”,她大呼“特别萌”:“第一张是表情严肃的人物画,第二张就是下锅的,对比强烈!京剧本来就是很轻松的,有的剧目也很民间。这些可爱的漫画符合京剧在我心中的形象,况且这种形式对京剧艺术本身并无破坏。”

    不过,清华大学艺术团京剧队的老队员侯乐对这组漫画“没什么感觉”,一是因为她并非“只要跟‘戏曲’沾点边儿的东西都喜欢”,二是因为看了多年日本和欧美漫画后,“舌尖上的京剧”从美术角度也并不让人印象深刻。虽然曾是京剧队的人,但侯乐的想法可能与大部分年轻人相似,戏曲非吾爱,漫画也一般,要靠“卖萌”吸引人,京剧还很难。

    在最近一条曝光跨年夜晚会明星出场费动辄数百万元的微博下,天津青年京剧团的小生演员姬鹏评论道:“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演出费100元(鼓掌表情)。”姬鹏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现在看戏的年轻人不少,但和其他文化领域相比还是少数。京剧演员的收入,基本也就是打工族的水平。”

    姬鹏也想过如何让年轻人爱上京剧:“可以从应节戏入手,比如八月十五就演《嫦娥奔月》,端午节就演《白蛇传》,七夕就演《牛郎织女》,大家也许会对耳熟能详的故事更感兴趣。然后再把京剧元素用到服装、食品、百货上……”

    事实上,Q版的京剧人物早已出现在各种文化商品上,京剧脸谱也是颇受欢迎的装饰元素,可京剧,连同其他更沉默的传统戏曲,依然难以点燃年轻人的热情。许晓雯说:“萌漫画只是一块敲门砖,想真正让人了解京剧,还是要深入到艺术本身,这也是普及京剧比较难的部分。”

    昆曲似乎是个例外。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捧红了比京剧更加古老的昆曲,“白牡丹”使得看昆曲一度成为年轻人时尚浪漫的娱乐活动。许晓雯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形式挺好:“最起码没有完全推翻昆曲本身的艺术规律,没有乱来,只是水平、档次差着。但它带给年轻人的视觉享受,是使他们走近昆曲一个很好的开端。”

    但侯乐觉得青春版《牡丹亭》的流行并不是因为昆曲本身。“如果不是小时候受过长辈影响,长大之后再喜欢戏曲的年轻人,据我所知很少,有的话大部分就是喜欢‘白牡丹’的这批人。因为它的演员化妆和舞美,比较接近于穿越小说的封面,或者女性像网游的宣传海报,所以能吸引这个类型的读者。他们同时也喜欢穿汉服、看穿越剧。”

    侯乐心目中对戏曲发展的理想模式,是能用戏曲的“美”对年轻人起到教育作用。“西方的教育方法中,父亲会跟儿子一起,花一个暑假时间亲手盖起一座小木屋。清华京剧队之于我,就是在课堂之外‘盖小木屋’的地方。几个年轻人一起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好,无论这件事情是做陶器、盖房子还是排练一台戏,都是非常好的。”侯乐在台上演戏时,也很希望台下观众越多越好,演员的心理大概都是如此,但“从美育的角度来说,观众多少并不是很重要”。

    侯乐说,喜欢戏曲是种很私人的情感,“也许突然看到某个演员的某个神情很像自己的梦中情人,从此开始迷这个演员,然后开始迷戏曲”,所以并不需要外力置喙太多。“胖不墩儿”的漫画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了京剧,至于结果如何,她也坦然道:“接触过后,喜爱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喜爱,不喜爱的也不必强求,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欢。”

    不过,“70后”的侯乐也发现,如今京剧队中“80后”、“90后”的学生们,不仅人数比自己当年在队时多了不少,艺术水准也强得多,“生活好了,才会有更多家长送孩子从小学京剧”。

    萌漫画也好,青春版也罢,也许都只是传统戏曲的一点调味料。“舌尖上的京剧”能在深夜挑逗下读者的“味蕾”,并普及了京剧知识——《白蛇传》中白娘子穿白衣、许仙穿紫衣、小青穿青衣——于是才有了“白娘娘家的点心铺”中的“白小方、许紫薯、青小团”,再加上这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本来不就是美事一桩吗?

分享到:
迁址扩容能否成就全新的上海美术馆
用食谱“唱”一台京剧你听不听
动画春晚蛇年换装
中国文化之旅成果展免费开放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