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后,上网不太方便,我好不容易找了个有网络的地方,找到了《中国青年报》的电子版。没有中青报看的日子里,我生怕错过太多的“青年话题”,上面那些精彩的话题,是我在监狱服刑期间的精神向导。在我人生的最低谷,引导我乐观进取、支撑我信念不倒的就是《中国青年报》。
大学时,我常看中青报,中青报伴我走过青春岁月,助我思想成熟。1992年毕业后,我成了大学老师,依然爱在阅览室里看中青报。后来,我下海经商,中青报渐渐淡出了我的视野。10多年中,生活的奔波和忙碌似乎模糊了我对中青报的印象。如果不是2011年进监狱,我与《中国青年报》可能已渐行渐远;正是在服刑期间,我看到了久违的《中国青年报》,还自费订阅了全年的报纸。
有了《中国青年报》,在高墙内,我能与外界的公开信息同步,关注更多的热点事件。每天,我都等到夜深人静时才开始看报纸,为的就是讨个安静,让思绪不受打扰。
有时,“冰点特稿”让我看得很沉重,至今犹记那期《先生回来》,感慨历史轮回,惊人地相似。常常,我与谈得来的服刑人员留意每一期的“法治社会”版面,跟着记者在所反映的案件中感受法与权的较量,审视着当前的一些乱象,深感愤怒却无奈。多少次,我读得激情澎湃,为公众事件推动的法治进步而欣喜,哪怕是一点一滴,我也和大家一样高兴!
时常,我热切地关注并融入到“青年话题”中,大家在这里的讨论,让我颇有感悟。印象最深的是曹林老师,时评一篇接着一篇。他观点给力,我看得过瘾。自己看过就与人分享,并将时评剪下来,粘成本收藏,留着自己慢慢品。
在监狱里,我时常收不到《中国青年报》;出狱后,我又续订了中青报,身边人不理解:你还订呢?
是的,还订!因为我喜欢《中国青年报》,没有太多的空话、套话,却有难得一见的真话,公众事件敢调查、敢报道,记者很专业、很敬业。
中青报讲述非常的故事,拥有非常的读者。阅读报刊无数,我在人生低谷时感受到《中国青年报》的力量;文字喧哗散尽,《中国青年报》留给我的思想触动和精神余温,在我的心中常留,助我向好。
(作者系某私营企业管理者)
“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第二届)暨邀请报道对象回家”活动正在进行中,参选材料请发送电子邮件至cydreader@163.com或邮寄至: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发行部收,邮编:100702。详情请登录中青在线(www.cyol.net)活动专区或“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官方微博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