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学科竞赛多次获奖,区级三好学生、市级三好学生、十佳少先队员、武汉市好少年、武汉市优秀团员、武汉市新长征突击手,通过英语六级考试,本科毕业论文优秀,读研被评为优秀研究生,攻克GRE、托福,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这是一串连普通人都很难获得的成绩和荣誉,却与一个从8个月起就完全失去听力的人联系在一起。这不是剧本故事,而是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研究生刘轶创造的奇迹现实。在无声的世界里,她通过嘴唇读懂世界。
1986年,出生于武汉的刘轶在8个月大时,因医疗误用药物导致耳聋而坠入无声世界。
刘轶学会发音的第一个字是“我”。这个简单的“我”字,母亲教了上千遍,刘轶才会模仿。那一声含混而古怪的“我”字,让泡在泪水中的父母看到了希望。
在以后的日子里,小刘轶渐渐有了进步。为了让刘轶发音更加准确,母亲跑到药店买回了医用压舌板,用压舌板不断地调整刘轶的舌位,常常使得她呕吐不止,嚎啕大哭。
通过3年的艰苦训练,刘轶掌握了2000多个汉语词语和10多种基本句型,并且可以通过观察口型,理解他人的话,与人正常交谈。
小学毕业后,刘轶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市第23中。初中的学习更加紧张,刘轶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在同学们下课玩耍时,刘轶却在语文教研组、外语教研组、数学教研组……向老师们请教问题。第一次期中考试,刘轶就取得了年级第3名的好成绩,令同学刮目相看。
通过3年的勤奋学习,刘轶以武汉市汉阳区前30名、物理满分的中考成绩考入重点中学武汉市三中。因为多数老师说武汉方言,刘轶不能顺利接收课堂知识,加之学业很重,她在高中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每天只睡5个多小时。尽管高考失误,她还是考入了江汉大学心理学专业。
一直想从事特殊教育的刘轶在大学毕业后决定考研。母亲陪她在华中师范大学附近租下一间简易的房子,每天坚持到学校的自习室进行长达14个小时的学习。2010年,刘轶跨专业考入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
刘轶一直梦想着能去国外走一走,看一看。但是对于刘轶来说,英语是一个老大难。从初中的艰难入门到成功通过GRE,刘轶始终未丢弃英语这块“硬骨头”。
初中刚开始学英语时,最难的要属发音。没有办法听到老师发音的刘轶,在放学后受到英语启蒙老师王胜兰的特殊照顾。她经常到王老师家中补课,王老师将手喻为舌头,耐心地教导刘轶英语发音的方式。刘轶渐渐地爱上了英语,在上课时也会大胆地举手,和同学上讲台表演对话。第一次听力测试,刘轶通过“阅读”老师的嘴唇,考出了满分的成绩。
除了课堂学习,刘轶坚持背诵英语短文,独立参加外教组成的夏令营,甚至独自跑到黄鹤楼找前来观光的外国人练口语。
大学期间,刘轶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阶段,她“先挑战最难的”,开始准备考GRE,并在2011年6月成功通过,今年1月又成功通过托福考试。
目前,刘轶正在申请赴美读博,已向美国的佛罗里达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提交了申请。她希望自己能通过去深造成为一名医学专家,消灭耳聋,让每一个人都能听见大自然美妙的声音。
本报记者 甘丽华 通讯员 党波涛 廖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