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小朋友滑滑板车,用力过猛或过轻都会失去平衡,容易摔跤。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徐丰平突发奇想,能不能制造一种可以控制车速的滑板车?
经过反复打造,“徐丰平版”的原型车终于出炉:该款滑板车车身轻,手脚可以同时驱动,每分钟七八十米的速度,平衡与控制性能好,造价只需60元左右。日前,浙江博特休闲用品有限公司老板方根红一眼相中,以26.5万元的价格买下了这项发明专利。
在中国纺织产业强市绍兴,过去测量面料纱线强度与弹性的仪器不但体积大,而且价格高达万元。绍兴市职教中心2011级学生结合这一带纺织企业的生产实践,发明的纱线强度检测仪,体积不到传统设备的十分之一,生产成本只有350元,受到中国轻纺城客商的欢迎。
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芦金寅等4名同学在一个内置5W锂电池的小箱子,装着两个测试夹子,只要把电缆的两端接上,按下测试钮,电缆的故障处就会产生电弧。这是他们发明的“电缆断点诊断仪”。宁波光电器材有限公司负责人曹晓钟以56万元的价格买下了这项发明专利。
同样在普通的机械制图过程中,新昌县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陈煜栋、吴江辉则发现圆规更换粗、细铅芯非常麻烦。他们在制图老师的指导下,用泡沫作模型,牙签做圆规的“脚”,发明了多功能制图圆规。
获悉相关情况后,杭州爱华文具有限公司买断了这项专利技术并成功投产,一年多时间创造利润达100万元。该公司董事长说:“我们企业50多人的文具研发团队都没有发现这个商机,相反却被几名职校生给觉察了,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这是中国青年报记者近期在浙江听到的有关职校生的“小”发明创造在市场上得到认可的例子。
“要鼓励职校生通过不同的路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浙江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吴永良介绍,该省为了让职校生的“雕虫小技”登上大雅之堂,特建设100所“五小”试点学校,60个发明创新实验室,争创一批专利技术,并建立了相应的保障机制与制度。
据浙江省27所创新创业试点职业院校统计,自2010年以来,在校学生获得专利授权301项。有35项成功转让给30家企业,占总数的11.6%,成交金额达343万元。此外,有30项尚未获得专利授权的学生小发明成果向26家企业出让技术,成交金额158万元;共为企业创造利润3345万元。
“学生自我发展有渴望,行业企业有需求,社会发展有需要,为职校生开展‘五小’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宁波光电器材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从这些实践个案发现,浙江省提炼了一条“企业出题、学校选题、教师析题、学生破题”的路径,以激发职校生的发明创造潜能。
然而,在采访中,记者同样听到一些关于该省职校生开展“五小”实践的质疑声。有人说,以获奖、技术转让与产业化来衡量职校生小发明、小创造的成果容易引导学生不务正业,惟利是图;有人说,职校生层次太低,能力有限,不能搞发明与创造;有人说,只有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才适合开展,等等。
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解疑道,该省在开始倡导职校生投身“五小”实践时,确实面临一些阻力:企业不主动,职校不积极,层次比较低等。但是,通过近三四年的改革试点以后,全面扭转了职校生为“五小”而“五小”的被动局面,对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与校风学风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德育课问题少了,专业课兴趣高了。”
浙江省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杨英说,对比高校学生创新作品,职校生的“五小”实践更多来源于企业实际,实用性能强。只要找到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这些学生都是非常优秀与充满希望的。
“因为职业院校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所以在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过程中,应该深入引导他们多问一个为什么,多想一下能不能。”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校长高志刚说,职校生往往睁开眼睛就是一笔潜在的生意,灵机一动就是一个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妙招。
本报记者 李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