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会,此刻中国政治议程的中心,与远在岭南一隅的顺德,发生着某些微妙的联系。
大部制改革,由于此前透露的一些信息,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最大焦点。转变政府职能,近年来每届两会几乎都是热点之一。媒体忙着捕捉关于这两个话题的一切信息,此过程中,有两个字被记者们频频提及,那就是顺德。“顺德的大部制改革怎么怎么样……顺德的行政审批改革是最有代表性的……能帮我联系顺德的某某官员吗,我想问……”
恰恰在两会开幕前数日,顺德几位官员到北京出差,和人谈起大部制的话题。顺德官员坦言,由于2009年那一轮改革的成功,“大部制”确实成了顺德头顶上的光环。但他们也有隐忧,这三个字、这个名号,会不会成为一种符号化的束缚?作为大部制改革试点的亲历者,他们深知,大部制并非终点与结束,它甚至只是意味着某种开始。
事实上,从顺德的实践和学界的研究中已能提炼出一种共识:大部制改革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精简,而是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复杂系统工程的一部分。重新塑造政府的权力模式、界定政府的行政边界,才是其中蕴涵的改革实质。惟有如此,才能真正释放这项改革的能量。否则,再热闹的大部制也只会是“貌合神离”。旧问题无解,新问题又生,正如顺德人的调侃:有些问题不改可能比改要好。
顺德的选择是,继续改。
如果说大部制是行政架构升级,顺德新的雄心,是城市升级。这显然是希望把“革自己命”的勇气从体制内向体制外延伸,从更综合的层面来释放改革能量,将改革的红利给到市民、企业和整个社会。
从城市升级的角度,无论是产业转型还是社会发育,如果没有好的公共服务,还用顺德人的话:都免谈。这也就意味着,顺德必须率先改变以往行政化主导的经济社会服务方式,把自己放在一种政府和社会相互解放、相互促进的良性过程中。
缺乏到位的公共服务与公共治理,无论是大部制改革前的大政府,还是改革后的所谓“小政府”,从本质上说都是弱政府。而有了清晰的职能定位与先进的公共治理,小政府也可以是强政府。同样,这一过程因为有了公众的深度参与,或者说“真正的参与”,也足以塑造大社会、强社会的格局。
去年全国市辖区综合实力排名中,顺德位居第一。对此,这里的主政者有自己的解读:这是对顺德未来的评价,而不仅是对现在的评价,“人家肯定是认为你这里为科学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积聚了更多的能量”。
未来,顺德的故事接着往下讲。
大部制只是换了身合适的衣服,然后,顺德开始活动筋骨。今年两会,国家层面的大部制新装可期。一两年后,再值两会时,梳理大部制的得失,顺德会不会依旧被人们挂在嘴边?毕竟,改革试点、改革尖兵对于整个国家的价值,就在于此。
徐百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