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遗憾!”今天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开始前,全国人大代表、铁道部部长盛光祖面对“末代铁道部长”的提问微笑着表露自己的心情。
大会开始88分钟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正式披露。根据方案,铁路将实行政企分开,不再保留铁道部。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将减少4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将减至25个。
“政府重新定位做得有声有色,未来改革路径非常明晰。”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部副主任马庆钰如此评价此次机构改革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说:“让政府干预的影子越来越少,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
相较于上一轮大部制改革中多部门的整合,马庆钰认为,本轮改革将更多着眼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提高。“这意味着国务院机构职能在转变,未来将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更多发挥顶层设计和监管的作用,能体现出对市场经济环境和社会认识的变化。”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第七次机构改革。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徐耀桐在梳理过去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时发现,1982年的改革主要以减少机构为目标;1988年和1993年的两次改革,是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转变政府职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也由此日渐明晰;1998年的改革试图削弱妨碍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负面因素,电力部、煤炭部、化工部等9个部委成为历史。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2003年进行的改革则更好地突出了转变职能核心,进一步按照市场经济构造政府组成,而2008年的机构改革,明确提出大部制改革的思路。
从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来看,涉及人员调整的改革是最难的。
1998年的改革一次性拆掉9座“小庙”,9个专业经济部门一并撤销或降格。朱镕基总理在当年两会期间参加湖南代表团讨论时说:“我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干这件事!”
此次机构改革又将面临怎样的阻力?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认为,中国政府机构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大的部门利益格局,在这种背景下,机构改革肯定会遇到阻力。但本次改革涉及的政府部门,是目前急需职能调整的领域,并且取得改革的社会共识,调整后不会引起大的波动,在操作上也比较容易实现。
“伴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为今天适应时代需求的机构改革打下了基础。”许耀桐认为,今天出台的改革方案,进一步围绕着服务型政府做文章,以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为目标。
如果一个青年想创业,无需经过复杂的审批手续,不用再跑到工商、税务等部门盖十几个公章,也不用揣着多少资本金去银行开户,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申报注册资本金有多少,“可以是1万元,可以是10万元,也可以是0元,就按照企业的需求申报,不再设个门槛——必须达到多少以上。”这是周伯华理解的改革目标。
他说,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范围,是按照经济规律,让市场主体拿回自主权,而政府部门要做的是盯住谁在做不该做的事情,让他受到处罚,付出代价。企业一旦失信,就会处处受阻。
“这是重新塑造政府的权力模式、界定政府行政边界的行为。”马庆钰指出,政府占领的领域少了,社会空间就大了,市场活力能更充分地显现出来。
照这样改下去,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厚健认为一个业务审批拖了13个月而焦头烂额的事情就不会重演,审批机构或个人利用权力寻租的空间将被挤压;全国政协委员周新生所说的“中国式求人”的潜规则将会被打破。
对于“大部制”改革的认识,马庆钰提醒要放在公共权力体制改革的框架内观察。“大部制”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部分,政府职能转变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但‘大部制’不是简单的部门合并,而是将部门职能整合后让权力的边界更明晰,政府效能得到提高。”
这一点,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杨刚深有体会,每次政协经济界别分组讨论结束后,他都会被记者团团围住,提问的焦点总是离不开奶粉质量等食品安全问题。
对此,杨刚的回答是,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加上多头监管出了问题。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常晓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的答案更具体:食品安全现在是多个部门、分段管理。谁都负责,也就意味着谁都可以不负责,这是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体制性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接受采访时反问:“我们能把航天事业做大做强,一个牛奶的问题我们还解决不了?问题是怎么做到无缝连接,不出现真空地带。”
事实上,“九龙治水”的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食品安全领域,马庆钰分析说,政府职能边界有不可分割性,但现实中政府职能的分割造成大量的人员、编制问题以及经费浪费,行政效能还很低下,改革的路径是让监管职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来牵头管理,责任主体就明确了,监管效能就会大大提高。”马庆钰说。可以期待的是,未来端到嘴边一杯醇香的铁观音,从茶场采茶到上市流通,对其整个产销链条的监督,都将在一个部门完成。而在过去,这个产销链条要四五个部门分头监管。
“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使命。”马庆钰说,改革要与时俱进,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对更多领域认识的加深,政府必须沿着这条鲜明的路径继续改革下去,“不断改革释放的红利会让老百姓追梦的脚步更加具体。”
汪玉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改革符合普通百姓期待,但改革最终能否达到初衷,老百姓会不会给高分,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好的顶层设计方案只意味成功了一半,下一步如何推进,如何化解阻力,如何在各地铺开实施,如何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社会都高度关心。“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最重要的是让人民满意,这也是我们改革的最终目标。”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本报记者 白皓 王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