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公里长的青衣江依然欢快地流淌着——而上游沿岸的雅安市宝兴县和芦山县是此次四川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中受灾最重的地区,两岸的百姓已经搬离受损的民宅,江边的简易帐篷就是临时的居所。
4月20日那天,一听说地震,在饭店打工的高子斌跟老板打了声招呼,就从已经中断了道路的宝兴县徒步赶回了位于芦山县宝盛乡玉溪村的家中。100里地,到家时,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一点。
50岁的高子斌没想到一项艰巨的任务正等着他。作为村里高姓家族中辈份最高的人,高子斌被附近的几户人家推选为“临时自救小组组长”。
由于震后最初的72小时以救人为主,所以拥挤不堪的道路主要让救援和医护人员先通过,大量的救灾物资滞留在了路上。离高速公路较远的芦山县宝盛乡和宝兴县目前还没有得到大批救灾物资的支援,这时候,就得靠老百姓的自救和互助。
房子,不管有年头的,还是新建的,都已经摇摇欲坠;粮食,由于近年来退耕还林,村民们都早已不种粮食,每家最多也就存了四五十斤;蔬菜,平时赶的两个集市也都关张了。更要命的是,村里外出打工的壮劳力听说家里地震了都赶了回来,这一下,食品就更短缺了。
于是有人提出,要不临近的几户人家,成立一个自救小组,大家把家里的存货都拿出来,凑在一起,吃大锅饭,共渡难关。
除了辈分高,黑脸庞的高子斌被认为是村里最公道的人,“没有私心”。
站在一边的刘光华告诉记者,大家愿意把大灾之后需要解决的家长里短的纠纷交给他解决。再有,大家也认为高子斌是个能干人,震后最难的这段时期,要是大伙有什么困难,高子斌能出头替大家解决。
于是,亲疏之别被搁下了,这家的米,那家的油,甚至连咸菜缸子都被集中起来搬到了一块平地上。
主妇们承担起了为大家做饭的任务。因为饭做得好,30多岁的张春华被大家推选为掌勺的。作为负责人,她一点不含糊,“没有物资,我们必须省着吃饭,一天就吃两顿,上午十一二点一顿,下午五六点一顿”。
由于帐篷还在路上,晚上山区气温骤降,妇女和孩子都被冻得不行。这时候,有人建议高子斌,能不能跟在村里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解放军商量一下,让妇女和孩子们能借宿在部队的卡车里。高子斌马上找了部队的负责人,于是住的问题解决了。
昨天,终于有志愿者的车队进入,从成都和爸爸一起赶回来的刘鑫美领到了方便面,这个小女孩还在上小学,如今看到爷爷奶奶都平安,她的心放下了大半。
本报四川芦山4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