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华社江苏江阴6月10日电(记者罗沙 张旭东)搭载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试验母船10日从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执行为期103天的试验性应用航次任务。
“蛟龙”号2012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中成功下潜至7062米深度并开展作业,标志着我国具备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的海底进行作业的能力。
据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介绍,“蛟龙”号海试成功后,国内科技界对潜水器进军深海大洋的信心倍增。但现阶段潜水器常态化业务运行的条件仍不完备,因此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开展试验性应用,完成“蛟龙”号从海试向常态化业务运行的过渡。
与近年来开展的1000米、3000米、5000米以及7000米级海试不同,“蛟龙”号本航次将安排科学家随潜水器下潜。据了解,目前已有14名科学家通过考核,具备了随艇下潜条件。根据安排,“蛟龙”号本航次中每次下潜将由两名潜航员搭载1名科学家。科学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水下观测,并协助潜航员完成近底作业。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总指挥刘峰说,“这标志着潜水器开始真正发挥作用,为科学家下五洋的梦想搭建一个可靠稳定的平台,在探索海洋、研究海洋、保护海洋等方面大显身手。”
“蛟龙”号潜航员叶聪表示,搭载科学家下潜,使得试验性应用航次的挑战性绝不低于以前的历次海试。“以前的海试就像高考,现在的‘蛟龙’号相当于学生走出校门面对社会。潜水器要发挥真正的作用,要求潜航员跟科学家有良好的磨合过程,我们就是要在试验性应用航次中把这方面的经验逐渐积累起来。”
完成7000米级海试后,“蛟龙”号已经登上世界同类型潜水器的深度榜首。“此次试验性应用航次中,作业深度不会是看点,我们主要侧重潜水器的应用能力。”“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表示,好的产品只有通过应用才能体现其技术含量和水平。“蛟龙”号将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逐步提高作业能力,改进作业方法,加速潜水器新技术的应用,让潜水器更加贴近科学试验的实际需要。
“蛟龙”号本次出航是潜水器开展试验性应用的首个航次。航次将分三个航段。第一航段在我国南海进行长基线定位系统的功能试验,并开展深海科学研究。第二航段在东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重点开展近底生物调查、地质取样、海底摄像及海底沉积物剂量反应试验等。第三航段在西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申请区,利用照相、摄像、声学地形测量等手段进行近底测量和取样,获取海山区环境参数。试验团队计划于9月20日返回江苏江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