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碑店古典文化街上,“老天利”宽敞的大厅里,景泰蓝制品琳琅满目。据董事长黄友民介绍,这家百年老店重新开张刚两年,就连获大奖,更重要的是,原来市场上几近匿迹的景泰蓝产品竟然在此间销售火爆。
说起“老天利”,江湖上可谓大名鼎鼎。1904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景泰蓝作品“宝鼎炉”荣获一等奖;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景泰蓝再添一金——这些殊荣均来自私立作坊“老天利”。然而由于制作成本高昂,皇家色彩浓厚,景泰蓝清末开始衰落,到解放前夕,从事景泰蓝生产的工人只剩几十人。后虽经林徽因等人抢救有所恢复,但一直难以打开市场。解放后不久,龙头老大“老天利”也消失了。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老字号中70%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所以“老天利”重新开张时,大家都替它捏一把汗。出人意料的是,复出的“老天利”颇受市场追捧。老字号如何“念新经”?它提供了一个值得解析的文化切片。
老,就要“老”得分毫不差。黄友民说:“‘老’就是老字号最大的财富。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老字号的经营特色,产品质量和诚信传统绝不能变。”景泰蓝制作每一步都要依靠手工,有时一件器皿单是磨光就要用上一个多月。黄友民说,现在这些工序一点也没打折扣,“同时,在传承老天利三项优秀品质的基础上,我们还追加了三项内容:全部制作大师作品并实施全程监控;每件作品都有‘身份证’号和大师签名证书;限量版发行,保证每一件工艺品都对得起‘老天利’这块响当当的名号。”
现代品牌创造规律中并不单纯强调新老。老字号如果只是“守老”,仍旧抱着原有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不放,必然会“店老字黄”。“老天利”重新开张后选择了在“老瓶”里装“新酒”,让景泰蓝走出宫廷,“飞入寻常百姓家”。
“老天利”的展台上,就摆着这样一组“更接地气儿”的景泰蓝工艺品:一组“老北京风俗”笔筒,图案是“豆浆摊”、“摇堂鼓”、“耍碗儿”……表现草根市井生活,颇具喜感、值得玩味。据黄友民介绍,创意缘起于他在潘家园旧货市场看到的一套《老北京风俗》画册,当时就琢磨能否将这些画面烧制到景泰蓝器物上。他用50元买下画册,用半年时间揣摩、试验,终于将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画面展现在景泰蓝笔筒上,目前销售量已近千只。
说起创新,“老天利”驻厂大师张向东饶有兴致,“只有把传统手工艺和时尚设计理念相结合,传统手工艺才能活在当下,不断发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驻厂大师霍铁辉也这样认为:“新,一个要求造型新,另一个要求色彩、整个处理手法要新。景泰蓝造型到现在也有不少了,在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前提下,你怎么把造型设计得巧妙一点,做得让别人看着舒服,很考功力。”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老天利”当代景泰蓝工艺大师多是兼修东西方美学,多有时代创新,一些作品极富视觉冲击力和时尚感觉,开始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现在的“老天利”天然地担负起保护传统文化的使命。重新开张第二年起,“老天利”精品巡回展陆续在全国各大城市启动,让更多百姓感受景泰蓝的工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