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6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马剑霞:青春献给山里娃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6月19日   06 版)

    微寄语

    青春只有一次,应该把它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马剑霞脾气倔,这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大坪子乡是出了名的。这个外乡来的年轻女孩,在“没人爱来,来了便走”的大坪子乡中心校一待就是10年,当上了“没钱、没资源”的校长,被网友称为“最美乡村女教师”。

    师专毕业时,身边的同学想方设法留在城市任教,她却偏偏要去山沟里当老师;在艰苦环境下撑了几年,领导有意调她离开,她却偏要留下;被网络捧红后,有了更多的资本向上级讨要资源,她厚着脸皮为学生、为学校争取政策,却丝毫未顾及自己的未来,还是留在大坪子乡。

    大坪子乡中心校的偏远,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曾多次到学校采访过马剑霞的资深记者这样评价:“我到过不少偏远山区,这是我走过最难走的一条路。”大坪子乡是雷波县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地区,从县城到乡里,只有一条两尺宽的羊肠小道依山盘旋而上,去位于山梁上的大坪子乡中心校,唯一的方式是徒步。

    在这条路上,马剑霞摔过很多次。她每周下一次山,到乡上的集市买一次菜,吃一周。学校没有冰箱,天气热时,菜和肉很快就腐烂了。

    艰苦的条件导致这所学校留不住人。从2007年马剑霞被任命为校长开始,这里先后来过20多名教师,最后都由于各种原因“调离”了,唯有马剑霞,坚守至今。

    她在这里当起了“没人愿意当”的校长。她四处奔走,募集善款、索要批文,把中心校办成覆盖1至6年级的完小,当时包括4个村小的学生在内,学生增至150多人。2008年7月,大坪子乡中心校17名小学生毕业,结束了乡中心校没有小学毕业生的历史。

    在她的努力下,大坪子乡的孩子们第一次集体做了课间广播体操,第一次参加了“六一”儿童节活动,第一次尝试办起了红领巾广播站,当起了小小通讯员。

    如今,大坪子乡中心校有8名教师,114名学生,教师的平均工资已经从马剑霞刚来时的200多元涨到2000余元。因为“最美乡村女教师”的出现,雷波县从不多的财政收入中特批了10万元给学校用于校舍屋顶和墙面翻新,社会各界人士也对学校、贫困学生给予了各种帮助。

    前不久,她就在党的十八大参会期间“厚着脸皮”向坐在自己身边听会的四川省电力公司老总王抒祥要了价值19万元的资助。马剑霞一边说,一边不好意思地低头笑着,她告诉记者,王抒祥在了解了自己和大坪子乡中心校的情况后,客气了一句,“以后有困难可以找我”。

    她便马接下话茬,“我们学校确实很困难,孩子们冬天连一件像样的棉衣都没有,全是洞。”出乎意料的是,仅仅一顿午饭的工夫,她就接到了四川省电力公司团委书记打来的电话,“问我需要些什么资助,我也没客气,就要了老师的笔记本电脑、学生过冬的棉服和课桌椅。”

    这两天,棉服和笔记本电脑已经到位了,课桌椅也将很快运抵。

    马剑霞现在的想法是,趁着学校还受领导关照、自己还被舆论关注的时候,能多为孩子们争取一点。“以后如果我有更高的发展平台,我会为学校、为凉山州的山里娃争取更多。”她说。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6月19日 06 版

马剑霞:青春献给山里娃
方文墨:校准梦想的精度
全国中小学将推行“绿色指标”
中国食品舆情中心揭牌
利用渗井向地下排污可直接定罪
重大污染环境案件将挂牌督办
公安部集中整治网络违法犯罪
用青春的奋斗托举中国梦
中国代表出席G20国家青年峰会
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