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7月0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书里书外

好莱坞向中国示好?

冯雪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7月02日   10 版)

    中国医生救了美国的钢铁侠,詹姆斯·邦德去了中国——《僵尸世界大战》删除中国可能是僵尸病毒源头的对话,《变形金刚4》将通过电视比赛招募中国演员……一时间,美国大片纷纷向中国“示好”,连英国《卫报》都说:“向中国卑躬屈膝已成为垂涎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场的演员、编剧、制片人、导演和电影公司高管的惯性思维。”

    好莱坞真的向中国投降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那些融入中国元素的美国大片,传播的依然是美国的价值观,以及好莱坞的叙事方式和创作手法;在世界各地,美国影片赢得巨额票房的同时,也展示着美国文化的影响力。当然,人们对这样的 “文化霸权”并非毫无警觉,一个异常吊诡的现象却是:“几乎所有国家的大众一边批评美国文化,又一边消费美国文化。”

    好莱坞电影只是美国文化的一个标志。你可以责骂美国大片,却不得不承认它的说教能力;你可以对美国文化不屑一顾,却不能轻视它的感染力。

    为什么好莱坞文化影响世界?为什么艺术在其他国家面临经营困境,却在美国有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美国文化如何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双向运行?它有哪些独特之处?

    法国社会学者费雷德里克·马特尔,给出一个研究美国文化的样本——《论美国的文化》。他在4年时间里,走遍美国35个州110城市,进行了700多次访谈,采访了几乎所有的博物馆、大剧院、交响乐队、大学出版社、慈善基金会……查阅了无数档案资料,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研究美国及其文化。

    从罗斯福总统时代,美国就开始插手文化领域,在美国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的进程中,政府从来不是袖手旁观。政治家制定了一系列维护其国家地位、强化美国影响力的文化战略,向世界输出各式各样塑造美国形象、传播美国价值观的文化产品。

    就从“国家艺术委员会”的诞生和有关艺术基金的立法说起吧。

    1963年11月22日,在飞回华盛顿的总统座机“空军一号”上,林登·约翰逊宣誓就任美国总统。机舱里,约翰·肯尼迪的遗体安息在棺木中,刺杀刚刚过去几个小时。

    匆忙就职的新总统需要新的执政纲领,“摆脱那个一直威胁着他的肯尼迪家族的幽灵”。如同标志着罗斯福时代的“新政”、肯尼迪时代的“新边疆”一样,约翰逊时代也需要一个“主打语”。很快,他们找到了那个具有远大前程的词:“伟大社会”。

    这可是一个庞大的计划:除了消灭贫穷、苦难和种族主义之外,还要改善美国人的生活品质和他们的文化——照约翰逊的说法:“如果我们想要实现我们所有人为之努力的‘伟大社会’,那么,艺术也应该得到发展和繁荣。”

    “发展艺术”的口号背后,真正想要的是选票。南方平民阶层出身的约翰逊,希望得到精英阶层的支持——“文化”作为一个非常有用的竞选工具,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而一旦有关艺术的立法和提案通过,约翰逊就干成了一件肯尼迪一直想干却没有干成的事!

    肯尼迪想要把文化纳入福利国家体系,可成立“国家艺术委员会”的想法,却阻力重重。负责决定国会讨论议程的委员会,拒绝将这一提案提交国会辩论,理由是“选民们不关心艺术”。更糟糕的是,反对者认为,“将艺术家们纳入体制内或者加以控制”,会危及“艺术家的创作自由”。

    尽管如此,总统对文化的关注,依然具有强烈的暗示作用。如同约翰逊所预想的那样,以纪念肯尼迪为名而建立“国家艺术委员会”的提案,获得了通过。

    1964年9月3日,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成立。另一份建立“国家艺术与人文学科基金会”的提案,经历了艰难的立法程序之后,于次年9月获得通过。

    如今,“在联邦与地方的艺术事务处之间,可以发现给予文化的间接的公共资助,虽然这些资助是隐蔽的或者不敢叫作补助。”

    马特尔写作《论美国的文化》的理念非常清晰:“我们研究美国的文化,是为了捍卫我们的民族文化。” “在欧洲,人们对美国文化体制几乎一无所知,必须就近去观察,进行长久的调研,才能尝试理解它是如何运作的,然后才能得出相关的结论。”

    显然,这样的姿态,比指责“美国霸权”,或者以为“好莱坞低头了”,要审慎积极得多。

冯雪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7月02日 10 版

哈利·波特和007进入“正史”
梁晓声: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国家图书馆新浪网等征集100本少儿精品书
好莱坞向中国示好?
被忽视的天才预言者
《史铁生说》传递人性思考
新版《张太雷文集》
传承“太雷”精神
《中国新诗编年史》记录新诗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