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论我会不会成为剩女,我的爸爸、妈妈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剩爸剩妈”。
他们最初拥有这个称号是我离家到北京上大学时。高考结束,爸爸、妈妈的兴奋感一点也不比我差。孩子要开始人生里第一段远离父母的生活,父母又能回归一段没有儿女的生活,彼此的心里都在偷着乐。
等到正式开始大学生活之后,我忙了起来,他们闲了下来。妈妈曾肉麻无比地说,你不在“心空了”。
好在,一大拨儿有相同境遇的父母向他们涌来,各种聚会、旅游很快提上日程。一次,我问妈妈你们聊些什么,她说还能聊什么,聊工作太没意思,除了叙旧就是孩子呗。
我明白了,聊孩子需要我提供素材。当时,所有的交流都是通过电话,我基本保持每三天通一个小时的电话。
电话拨通后的第一句话是妈妈问:“你在干吗?”我回:“在想妈妈呀。”妈妈用咯咯咯的笑声说我酸溜溜,然后期待我像TVB电视剧一样讲述我全部的生活,不时扮演各种角色走内心戏,当然这里面我一定总是百战不殆的女主角。有一次,聊着聊着突然出现了男声——原来,爸爸也在另一部电话里听我们的私房话。
离家的孩子学会“报喜不报忧”的新本领并不意外。更重要的是,你要主动交代背景满足他们了解你的欲望,体谅他们关心你的感受,让他们接收到“你很好”的信息。偶尔我也会讲讲遇到的问题,前卫派妈妈和保守派爸爸时常会有争论,但结尾他们一致傲娇地说:“哼,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是真心为你好。”
一天,妈妈突然对我说,你也给我申请个人人账号吧,还有你的空间为什么有密码。NO!这是我坚决不能退让的底线,倒不是怕他们看到什么,而是他们看到什么一定会放大什么。还有,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在父母面前和在同学面前的自己是不一样的,有些时候在父母面前反而会不好意思。
可最终,他们还是“得逞”了。妈妈先是用姐姐的账号偷偷查看我的页面,后来被我切断渠道后他们干脆“智取”——抓我在家里上网忘记退出的空档期偷看,天知道他们是怎么学会在社交网络里调出所有的资料。
而我爸爸,则莫名其妙地开始酷爱看各种相亲类节目。从小我家的电视就被固定在新闻、体育、电影几个频道上,可现在我爸能卡着时间在各个地方卫视频道间切换,保证不落下任何一个“男嘉宾”。他点评着台上的男嘉宾,说你看这个不靠谱,那个小伙儿性格有缺陷,这种旁敲侧击以为我不明白吗?
渐渐地,他们的聚会越来越少,旅游也终究不是生活的常态。妈妈向我抱怨,你在家的时候觉得你烦,你不在的生活又太无聊了。我心中突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过几天妈妈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她把家里阳台上的外墙换成了落地窗。从此,我家在小区里独树一帜。
再后来,我毕业留在北京工作,意味着他们“剩爸剩妈”的称号从此被固定了。
离父母近一点,还是离理想近一点?不是没有过犹豫。爸爸妈妈鼓励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也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别人家的孩子能天天回家吃饭”,“一家三口又能一起去逛超市了”的遗憾。
大概像我一样,每个即将找工作的独生子女都会面临这样的抉择。如果遵循“父母在,不远游”,回家接受一眼看到底的生活,会不会不甘心?如果留在自己喜欢的城市奋斗,将来把父母接到身边,离开熟悉的环境他们会不会很不适应?无解。
一次回家,发现妈妈总在车里放《母亲》、《娘啊》之类的歌曲。我问她是不是故意的,她好像被看穿了阴谋一样赶快扯开话题。可就在当天晚上,她告诉我,她和几个子女定居北京的朋友已经约定好了:将来可以晚上一起去跳舞。而我爸爸则一再声明:坚决不要到那个没有亲戚朋友只有枯燥生活的城市。
妈妈说,生活都是一样的。比如,你和你的小闺蜜们现在逐渐开始忙工作、忙恋爱,再往后忙结婚、忙生孩子,联系少了很正常,等到你们的孩子上大学后就又闲下来了腻到一起,却发现聊的都是孩子,想着自己的生活怎么再和孩子挂在一起。说到底,家庭才是最重要的牵扯。
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我只希望自己可以强大到给他们选择的权利,给他们如同小时候他们给予我的保护。只是现在时机还未到,可每次从家乡到北京的火车提速都让我着实高兴一阵儿。
工作后,我养成了每次出差买很多当地特产的习惯。每次回家箱子都巨沉,可是一到家,打开箱子告诉他们这个是哪儿买的,那个是给谁的,就像小时候爸爸出差回家分礼物一样,然后一家人拆开一包好吃的特有满足感。
前几天回家,和他们抱怨每次回家桌子上都是老三样,因为在北京,我已经习惯了找各种饭店以满足吃货的口腹之欲。爸爸问我,难道你不爱吃这些了吗?小时候吃鱼时你能吃一大碗饭。妈妈说,别挑剔啦,平时你爸爸才不给我做这些呢,能吃这些都是看在你的面子上。
我突然明白,我带回家再多的礼物,他们给我准备再多的饭菜,也代替不了那些两个人相对无言吃饭看电视睡觉,那些两个人看着别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那些没有我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