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来好莱坞星光大道的人,可能会失望。他们无法想像,每年盛大的奥斯卡颁奖仪式,就在这样一条拥挤凌乱的街上(我们去的时候,这条街正在修整)举行,连颁奖式现场——柯达剧院,看起来也并不起眼,跟“盛大”“恢宏”这些词毫不沾边。而那些巨星们的名字,则被刻在了地上,任游客“践踏”,你想要寻找自己崇拜的偶像,得蹲在地上找半天,这和动辄就为名人建一座高大的塑像,然后让人仰头膜拜的中国文化截然不同。
可是,就在这样的漫不经心和不动声色中,好莱坞大片却走遍世界。它像一把包裹着美国文化的各色糖果,吸引了各个国家的消费者。当然,针对不同国家的特点和消费者的口味,它们也会适时调整“配方”。
为了赢得全球最大的市场,好莱坞就在改变对华策略:影片中那些有损中国形象的情节被删除,中国医生救了美国的钢铁侠,007去了中国……好莱坞 “向中国卑躬屈膝”的消息,让一些痛恨“美国霸权”的人兴奋不已。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那些融入“中国元素”的美国大片,依然在以各种令人喜欢(起码不让人反感)的表达方式,传播着美国的价值观。
不管你是否对美国文化感兴趣,也不管你是否“痛恨”美国大片,都不能对其“说教”能力和不断渗透的感召力视而不见——至今为止,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与美国的“文化霸权”相抗衡。它具有如此强大的扩张性,虽然不断遭到批评,却丝毫不影响其扩张——人们捧着爆米花、喝着可乐,一边观赏美国大片,一边指责其独霸天下。
于是,走在这样一条并不气派——与其世界影响力并不对称——的街上,不免会想:美国文化有哪些独特之处,它怎样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双向运行?美国政府如何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美国的文化体制到底是什么样?……
这些,似乎与我们此次美国之行的目的——进行“青年领导人社会创新项目”培训——并无关联,但是,撇开培训的具体目的,审视其背后的政治与文化背景,就会发现,无论是好莱坞大片,还是美国的社会创新,或者NGO(非政府组织)的运作,其实彼此相联,它们都是美国文化的标志,或者代言人。
说美国好或者美国坏都很简单——网络的舆论空间里,时常充斥着这两种断然对立、互相打杀的声音,问题在于,美国为什么“好”?它又“坏”在哪里?它的“好”,哪些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它的“坏”,哪些又是我们可以避免的?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而言,与美国的合作、摩擦、抗衡是必然,两个大国之间如何相处?即便撇开这种政治上的“宏大叙事”,作为一个大国国民,我们该怎样与世界交往?要知道,国家的风范,其实就是每一个公民的形象。
当我们对美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管理方式、NGO的运作模式有所了解之后,会看到其优长,这些优长,我们如何“搬来”?只要对中美两国的政治传统、文化传承、社会沿袭、发展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就必然洞悉其间巨大的差别,也一定会放弃“全盘照搬”的设想。
比如,美国的NGO活跃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能够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企业的发展策略、个人的前途未来……很多时候,它们的作用和影响力,远远超过政府。对于我们这个习惯于政府包揽一切的社会而言,如此强大的NGO组织,很难想像——像美慈国际这样遍布世界的慈善组织,能否在中国存在?
NGO在美国的强势,与其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管理方式密不可分。这也就决定了,它的运作与发展模式,不可能在中国完全复制。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需要NGO,不需要改变自己的社会管理方式。实际上,这些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政府如何确定自己的权力边界,从“无所不包”中抽身;NGO如何与政府、企业和社区合作,保持可持续发展;在一个缺少自治传统的社会里,如何实现民众之间的相互信任与自我管理……
某种意义上,NGO和好莱坞大片一样,都是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都致力于在全球扩散美国文化的影响力。“潜移默化”是它们表达(输出)自己价值观的主要方式。
在世界各地上映的美国大片,我们并不陌生,它们从来不以“主旋律”自居,却如同可乐和薯条一样,慢慢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悄然改变观念。
还有美国和平队。美国政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志愿者。在帮助当地发展的同时,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志愿者,也将美国的社会治理理念带到了这些地区,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意识形态的传播(输出)。
美国没有文化部,政府也很难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文化,但其在文化领域并非毫无作为。尽管“国家艺术委员会”的诞生和“国家艺术与人文学科基金会”的成立几经波折,并且,反对国家“干预”文化的呼声一直不曾停歇,但是,政府、企业以及NGO对文化的扶助,却持之以恒,卓有成效,它们共同造就了美国文化的强势地位。
如今,“在科罗拉多和得克萨斯,他们用汽车牌照税来资助文化;在密苏里州或堪萨斯州,他们通过黑人街区的复兴或文化旅游业来资助艺术;在美国的十来个城市,他们用六合彩或旅馆住宿费的征税,来补贴博物馆和交响乐团……在联邦与地方的艺术事务处之间,可以发现给予文化的间接的公共资助,虽然这些资助是隐蔽的,或者不敢叫作补助的。”(马特尔:《论美国的文化》)
同样,作为非政府组织运营的典范,美慈国际组织的项目,覆盖世界各大洲40多个国家,它与各国政府都有着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在从事各种救援和社会建议项目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传播着美国的社会管理方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全球化的进程,对应着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不同文化与价值观之间,需要相互了解、彼此尊重。中国文化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与传播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如何用他人能够(愿意)接受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如何在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不得不说,我们在美国购买的大多数商品,都是中国制造)的同时,成为文化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