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层层摊派的引资任务激发了基层官员的“创造力”,某些地方甚至形成了一条“买外资”产业链。东部某省的城市近几年就上演过每100万美元“外资”售价17万元人民币的戏码。通过与中介合谋注册 “外资公司”让钱空转一圈,地方政绩耀眼,中介乐得赚钱,留下的却是一本财政烂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该省地方官员称:“任务太重,压力太大,比如说市政府分配给每个县1亿美元(指标),县里再摊派给镇上,10个乡镇每个1500万美元,层层加码。(买外资的事)大家都知道,上面也晓得,但是因各种原因,任务还是不断摊派下来。”(2013年8月29日《第一财经日报》)
一些地方政府组织招商引资活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确也曾起到推动区域间、企业间横向联合的作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迫切需要政府从主导经济的角色中引退下来。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采取全民动员、全员招商的办法,把招商引资的指标层层分解,并与单位的目标管理,干部职工的工资、福利、晋升和职称评定挂钩,造成干部职工人人想招商,个个忙招商,懈怠了本职工作,以致怨声载道。一些政府部门参与其中,牵扯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致使公共服务职能难以行使,甚至导致权力失控,滋生消极腐败现象。
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干部职工缺乏招商引资经验,耗时、费力、费钱不说,还可能被假客商骗取钱财,使得本地区、本单位本就不宽裕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一些单位的干部职工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还相互攻讦,互挖墙脚,争相向投资商献宠,许诺一些不切实际的优惠政策,以满足投资方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要求,以至于屡屡硬撞法律“红灯”,给经济纠纷埋下隐患,阻滞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理应把经济管理职能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转移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招商引资重点必须从过去偏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而政府高效、透明的运作机制,当地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适应跨国公司本土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等,应当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内容。
现在一些地方“全民招商”现象的出现,说明这些地方的主要官员抓经济、搞建设,仍然习惯于过去那种“运动式”的工作方式,他们给招商引资工作定指标、下任务,盲目追求招商引资的“量”,说明其尚未真正理解到发展经济要以效益为中心的深刻内涵。招商引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经济活动,理应由经过专业培训和实际锻炼,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来操作,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避免产生失误,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