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09月1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十一学校国际部:“走出去”前先塑“中国灵魂”

本报记者 陈竹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9月16日   03 版)

    “每一个出国的学生都有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不久前,在北京市十一学校国际部的毕业论坛上,即将进入剑桥大学的郭大为被问到这个问题。他回答说,“我最初的梦想特别简单,就是听别人说,国外的教育比国内好。”

    这在决定出国的中学生里并不鲜见,国际部的大多数学生都告诉记者,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们对西方国家的认同度就都超过中国。语文老师魏玉华两年前从本部调到国际部,也发现学生身上体现出的“西化”倾向相当严重:“他们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国家,说人家西方怎么样,美国怎么样,为什么我们这样。”

    高一学生李双儿从小就喜欢书法,刚入校时,却发现“在整个国际部都找不到几个愿意写毛笔字的人,但哈日、哈韩、追美剧、唱英文歌的人却特别多”。学校本想开设书法选修课,也总是因为仅有几个人报名而无法开班。她想成立一个书法社,只能到各个班去,“一个一个地拉人”。

    怎么把国际部学生的“根”留住,在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心里,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作为北京市最早获批开设国际部的学校之一,2012年,十一学校首届中英班学生毕业;今年,首届中美班学生毕业,李希贵认为,这些即将走出国门的学生,未来会是改变中国的一代。在6月举行的国际部毕业典礼上,他还在向即将走出国门的学生们强调,留学归国人员已经成为我国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2012年,部属高校校长中,归国人员占78%;根据中组部2009年的数据,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有72%是“海归”,还有81%的中科院院士、54%的工程院院士也是“海归”。

    正因为如此,他一直在考虑,怎么让这批学生不要“忘本”,先打上中国的烙印再出去。2010年,十一学校国际部启动了“中国灵魂教育”项目,李希贵将国际部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人才,其中,“中国灵魂”被放在第一位。

    围绕着“中国灵魂教育”,国际部尽管引进了AP、A-LEVEL课程体系(美国、英国大学先修课程),但仅限于数理化、经济学、商学等。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则还是按照学校自主编写的中国教材为主,用李希贵的话说,这些课程都是“与价值观有关系的”,能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给予保障。除了课程体系之外,学校试图用社团活动、选修课来拉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开设书法、剪纸、雕刻、做中国菜等选修课,在传统节日时组织活动,试图用“养成式、浸入式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节日背后的文化。

    然而,“灵魂教育”的开展并非易事,这些课程不仅让教师变更教学内容,也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魏玉华老师就发现,在教育95后时,传统的说服教育已经不管用了。“让这些孩子认同和信任你太难了。对他们来说,窗户开得太早,读完高中就出国,很多民族的、基础的东西还没有确立,很怕他们会变得不中不洋,亚洲人的面孔,西方人的心。”

    她开始调整语文课的教学方法,比如,以前注重字、词、句、篇章的理解,现在则要挖掘文字本身的内涵,“这个过程真的很难,只能慢慢渗透,让学生从内心里认同你。”

    “作为要出国的学生,中国灵魂是不能缺失的,因为我们担负着把中国文化带出去的任务。”李双儿也在做着自己的努力,虽然她觉得在国际部,像自己一样的学生还是太少。她成立了书法社,经常在校园里摆摊,让路过的同学都试着写几笔。在学校的支持下,除了书法社,古筝社、太极社、汉服社等传统文化社团纷纷建立起来。

    不少国际部的学生,在出国以后,才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灵魂”的重要性。去年进入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王柯元发现,在他的学校,正有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中国研究、开设中国文化课,身边学习中文的美国人也越来越多,而很多中国人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了解却还不如外国人。

    “我只是起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作用,希望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人能够越来越多。”王柯元说,“我们是抱着学习和交流的心态出去的,如果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关注自己的传统文化,那拿什么去和别人交流呢?”

分享到:
刘慈欣:科幻不应把科学技术妖魔化
南京财经大学新生入学领账本
我科研人员突破“深紫外壁垒”
十一学校国际部:“走出去”前先塑“中国灵魂”
“乌江实验”让山里娃圆了“复旦梦”
我国首台百千瓦潮流发电装置安装成功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