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9月2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更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善于在创新中寻求机遇——

中关村创业新生代崛起

本报记者 王怡波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9月23日   03 版)

    编者按 刚刚举办的2013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一个分论坛颇为引人注目——“创新创业新势力-U30创业者”(30岁以下),该论坛请来全球多个国家的福布斯U30榜单入选者与老一代企业家共话“三十而立”,青年创新创业者面临全球性机遇成为共识。

  在中国,国家首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具有特殊的标杆意味。福布斯最新评选出的“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中,有10位来自中关村。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关村新一代创业人,他们不是上世纪80年代的柳传志,不是90年代的俞敏洪、王志东,也不是2000年左右的李彦宏、邓中翰,从科研报国、产业报国到实现梦想、改变世界,他们更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善于在创新中寻求机遇,他们是80后一代,他们“要做最好的自己”。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关注“中关村创业新生代”系列报道,记录新一轮世界创业大潮中一个区域创业的变革样本。

    ----------------------------------------------------------------------

  19岁的徐德尘留着些许胡子,看起来比同龄人成熟得多,这也与他的特殊身份相匹配——北京中关村一家小有影响力的在线英语教育公司的创始人。

  本来,徐德尘还是北京十一学校的风云学生:他带领的舞团,闻名于北京各中学;他的成绩如“正弦曲线”一样,起伏惊人。本来,他应该顺利完成国际班学业,到国外某所高校深造。

  然而,两年前,一个酝酿已久的念头改变了小徐的人生轨迹。创业——这件对大部分高二学生来说陌生而遥远的事情,成了徐德尘决意“找到自己”的起点。

  在征得开明的父母同意后,徐德尘开始着手“做天生最适合做的事情”。两年里,他尝过失败的滋味,也幸运地找到了自己最喜欢做的项目——教育,拥有了一群可靠的创业伙伴。现在,他开始在“一刻不得闲”中,收获逐渐扭亏为盈的喜悦。

  徐德尘的身后,是一群中关村年轻创业者,他们被北京海外学人中心首席顾问、中关村论坛协会秘书长夏颖奇称为新一代创业者。在他看来,“躁动”是这群“中关村新生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质。“这是一种积极的躁动,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敢于拼搏的闯劲。”夏颖奇说,这一代创业者,更关注自我,创业的目标更为超脱。

  崛起中的新一代创业者

  年轻创业者正成长为中关村一支独特的力量,尤其是IT产业,更是年轻人的天地。《2012年中关村创业报告》显示,中关村电子信息领域的创业者以34岁以下为主,占47%;35~44岁的占34%;45岁以上的创业者仅占19%,呈现年轻化趋势。福布斯最新评选出来的“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中,就有10位来自中关村。

  “事实上,二十多岁创业,正当其时。”夏颖奇回顾历次中关村创业大潮时感慨道,现在中关村的“大腕”,最初也是从二十多岁的“青葱”岁月开始步入创业路的,“每次创业潮都必将像大浪淘沙一样,为未来的新技术、新产业磨练出中流砥柱的企业和企业家”。

  夏颖奇列举了中关村的数次创业潮:上世纪80年代,以现在被称为“创业教父”的柳传志等人为代表,一批有想法的、成熟的中青年,将多年被压抑的激情,通过创业释放出来;上世纪90年代,海归还未大量出现时,以俞敏洪、王志东等人为代表的新一代创业者,在中关村举起创业大旗;90年代末开始,海归大量出现,包括李彦宏、邓中翰、张朝阳在内的一批在国外已学业有成甚至事业有成的海归,开始在中关村将所学所知转换为对新产业的探索。

    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余年,又有一批具有鲜明特征的创业者涌现。“这十几年的创业者可以被分为2000年~2004年,2004年~2008年,2008年至今这三个小阶段。”夏颖奇说,第一个阶段,创业者多从国外归来,带着在国外的相当储备在中关村创业;第二个阶段,百度等企业成功上市,成为强有力的榜样,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创业;而从2008年至今,国家对创业大力扶持,人才引进工程的实施,释放出强烈的创业信号,更大规模的创业者涌入中关村。

  “现在所说的创业新生代,大概指的是最后这一阶段的年轻创业者。”夏颖奇说,虽然如此大规模的创业者中,不乏能力平庸者,但现在的中关村年轻创业者中,必将再度涌现未来的产业巨子。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更是直言:“新一代创业者,是中关村未来发展之基石。”

  9月12日,2013中关村论坛年会特别设置了一个分论坛——“创新创业新势力-U30(30岁以下)创业者”。杨建华在论坛上说:“中关村2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验会告诉我们,创业者不在乎他有多大年纪,重要的是30岁左右的创业人群将不断创造新的奇迹,成就一个新的时代。”

  创业,不是为了钱

  年纪轻轻,为什么选择创业这条布满荆棘之路?大多数中关村年轻创业者,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首先都会毫不犹豫地摇头否定这样一个理由:为了钱。

  他们坚定地告诉记者:“首先,创业肯定不是为了钱,甚至不是为了生计。”

  不久前《中国合伙人》的热映,让不少人感慨赞叹中国老一代创业者的艰辛。为了生存,剧中的“新梦想”从贴广告、偷用废弃厂房开始创业,步步做大,最终成了举世闻名的大企业。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中国创业者的共同历程。

  如今享誉中外的联想、新东方等一批中关村巨头,都曾经苦熬过,这些创业者的经历成为家喻户晓的励志故事。

  但在中关村新一代创业者身上,创业的初衷颇为很复杂。生存固然是不少人选择创业首要考虑的条件,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表现出这样的特征:创业是兴趣、是为了实现个人理想,至于赚不赚钱,在其次。

  这些创业者中,有的家境殷实,有的是从大山走出来的穷苦孩子,但他们都不把金钱视为创业的最重要动因。

  出身富庶家庭的杨鑫淼就是如此。原本,他可以“优游卒岁”地轻松度日,衣食无忧,不必奔走,豪车游艇一应俱全,过着无数人羡慕的“富二代”生活。但他放弃了那条坦途,走上了前途未卜的创业旅途。结果,他在这条本不宽广的路上,披荆斩棘,硬是结出了成功的果:现在,杨鑫淼已成了中关村创业新生代中的佼佼者。今年3月,福布斯发布“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杨鑫淼榜上有名。

  同样在福布斯这一榜单上出现的还有从西北山区走出的小伙子王雯吉。尝试出国留学失败后,王雯吉放弃高薪工作,投身自己热爱的教育行业,创办了一家家庭儿童教育公司。现在,他的公司形势看好,正逐步成为国内家庭教育品牌的翘楚。

  “他们确实不是为了生存才选择创业,否则也不用留在北京啊,北京创业生活成本多高。”中关村管委会创业处处长杨彦茹告诉记者,仅2012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数量就突破4480家,创业活动的热烈程度甚至超过了10年前互联网热潮时的水平。

  不论自身金钱多寡,中关村新生代创业者都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宣告:创业,并不是为了钱。

  创业,“做最好的自己”

  创业不图钱,那图什么?

  面对这一问题,大部分受访的中关村新生代创业者会提及一个词:兴趣。

  施凯文是个典型的中关村新生代创业者。他现在是音乐网站Jing.fm的创始人兼老板。这是他第四次创业。这四次创业,都与他最感兴趣的音乐有关。

  爱音乐,更爱技术,这成了施凯文创办音乐网站的根本原因。而他创办Jing.fm的具体目标在于:让所有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心情和喜好,轻松找到想要的音乐。

  “能实现的话多有意思啊。”抱着这样的想法,施凯文毫不犹豫地屡次创业。从2012年开始第四次创业至今,Jing.fm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但对施凯文来说,这并不影响他继续做下去的兴趣。

  在兴趣面前,钱显得没那么重要。甚至,有一次一个风投找到施凯文,想投资Jing.fm,但施凯文拒绝了这次有可能改变网站清新风格走向的投资,不管赚不赚钱,施凯文坚持,自己的兴趣最重要。

  更年轻的徐德尘,也把兴趣归为最重要的创业动因。“做教育,就是我一直最感兴趣的,所以就算现在公司还只能基本保证收支相抵,但我还是要坚持做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能帮到别人,又能活下去,这是多美好的事情。”徐德尘说。

  对此,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总结为:新一代创业者身上具有更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欲望,而遵从兴趣,能让他们更好地实现价值。“他们选择创业更多是为了梦想,是出于兴趣,而不是为了生存,这在创业的层次里,属于比较高的层次,越来越有美国人创业的感觉了。”赵弘认为。

  通过在兴趣领域创业以证明自己,这是记者采访的多位中关村年轻创业者的共同目标。 

  “我们很年轻,一方面我们确实缺乏经验,但另一方面,年轻人身上有更多的热情和激情。”在中关村致力于做在线翻译的80后刘禹相信,激情能够弥补经验不足。

本报记者 王怡波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9月23日 03 版

“一心扑在群众的安危冷暖上”
全军学习成才标兵基层行活动启动
各地整治少儿出版物市场取得初步成效
我国交通系统开展文明出境游活动
湖南文理学子助山民圆“脱贫梦”
第五届中国湖泊休闲节“单车上的东钱湖”开幕
招行携手壹基金推出全新公益平台
真诚友好 互利共赢 不断推进中委战略伙伴关系
中关村创业新生代崛起
薄熙来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