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开销
有媒体报道,轰轰烈烈的毕业季之后,一些细心的家长发现,孩子这段时间用于聚会的花销,甚至超过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有家长反映,这个暑假,孩子向自己要了2000元“活动经费”。这让家长感到诧异:一向节俭的孩子,为什么在毕业聚会时突然变得大手大脚起来?此外,同学组团外出旅行成了升级版的“聚会”形式,这也让家长感觉到不小的经济压力。
对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聚会是彼此沟通、联络感情的有效途径,因此很少有人会在这种时候因为自己的经济原因扫大家的兴。这些年轻人的经济尚未完全独立,一方面,他们对钱还没有建立起清晰的概念,难免有失当之举,需要家长积极引导;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时候的同窗情谊不受家长收入的多寡、地位的高下所影响,是弥足珍贵的。
聚会心理
相比于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却复杂得多。
近日,零点指标数据最新发布的一二线城市“中年危机调查”数据显示,在热衷参加同学会的人群中,高收入群体和高学历群体明显占优势。在北京的受访者中,“上层”受访者中80%的人经常参加同学会,而处于“底层”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仅有14.3%。
与年轻人有所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关系越来越成为有效的人际资源。数据显示,在乐于参加同学会的人群中,高收入群体和高学历群体明显占多数。这说明越是在经济、地位和拥有资源等方面占有优势的人,就越在意对同学圈子的经营,在参加聚会时也拥有更优越的心理状态。
聚会是最能观察人们社交心理的场合。而“热衷聚会”和“恐惧聚会”人群的出现,恰恰说明社会成功标准的单一,以及人们对它的普遍默认。
聚会创意
近日,有网友上传了一组还原昔日情景的同学聚会照片引来一片赞许。同样是在教室,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物,同样的动作,唯一不同的是,第一张照片标注的时间为2009年6月3日,而另一张的时间则是2013年2月5日。
这是福建省某中学2009届高三(9)班举办的同学聚会。聚会时,这些当年的高中同窗正在读大四,面对未来,有人选择工作,有人继续读研,有人准备出国。为了让此次同学会显得更有创意,他们翻出了四年前备战高考时课间休息拍下的一张照片,趁着聚会来了一次场景还原,勾起不少同学的温馨回忆。
每逢聚会,重温一起经历过的日子都会是最重要的话题。因此,如何让同学会变得更有趣,如何把现在的生活和往昔岁月巧妙对接,让大家暂时忘掉现实的烦恼,才是聚会组织者的心思所在:“这一次同学会跟以往完全不同,也是气氛最热烈的一次,而且跟以往比,不再是单纯的吃饭唱歌,这次一定会让大家回味无穷!”
聚会忠告
哈佛商学院一位教授曾发出这样的忠告:如果几年之后你接到母校的邀请,要求你回校参加5年一次的同学聚会,那是件危险的事。聚会会逼着你审视自己在毕业后取得的成就,而且是以你同学的标准而不是以你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成功标准来评判你的成就与收入。
在学校时,同学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一起上课,一起打球,一起为了准备考试熬通宵。但走上社会之后,由于每个人的资质和机遇不同,同学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距是很正常的。比较无处不在,如果把焦点集中在互相攀比权的高下和钱的多少上,聚会难免失去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目标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必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也不必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矢志不渝地追求对自己来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