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直言

“中国式创新”大爆发枕戈待旦

堵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0月18日   T01 版)

    挑战杯快车一路向前,25年,走过13所名校,聚合了无数青年。这一站,停靠在古老的苏州大学。

    25年,对一个人来说,从童年到青年,从混沌无知到硕士博士。25年,对挑战杯来说,为这个国家贡献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向科技前沿、资本市场推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商精英。

    25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的科研经费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各大高校对学生自主创新的激励也是各出绝招。

    正如团中央学校部负责人说的那样,举办一次的是活动,持续进行的是教育。

    这场持续了25年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仍在继续探索,如何筛除功利的沙子、政绩的动机、作秀的浅薄。不管是解决教育问题还是改变社会现状,没有事情能毕其功于一役。

    挑战杯总是在寻求改变。本届挑战杯也因此亮点多多:

    第一大亮点,创设累进创新奖与交叉协同奖。

    年轻人要征服世界首先要改进自己,挑战杯首开先例,用交叉协同奖力图打破门户之见,学阀山头;设累进创新奖,将作秀的成分清除出挑战杯的舞台,回归学术回归科研。主办方要告诉参赛者,挑战杯获大奖不是终点,只是你和你代表的高校这项研究的起点。

    第二个亮点,对拿着老师成果改头换面挣大奖的严格筛除,而自由选题自由组合自我研究的作品数量在增加。

    为比赛而科研,为评奖而表演,重复选题偷梁换柱,困扰着各种活动比赛评奖。本届挑战杯的评委们对这种现象当头棒喝。国外统计表明,在自然科学领域,23岁已经进入科研创新的黄金期。在挑战杯的参赛队伍里,有多少23到26岁的青年,他们活跃的思维、无畏的冒险精神,正跟着青春的血液激情涌动,如果没有限制没有条条框框,让他们尽情地展现,给他们荣誉和支持,他们,必将是中国技术创新爆发的生力军。

    第三大亮点,二三本高校、职业学校在增多。

    挑战杯是985高校的专利?是清华中科大等名校的舞台?是几个顶尖的天才学生的盛宴?现在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当马云、马化腾这些创业英雄的名字盖过名校精品,这个时代也点燃了更多学子的梦想。他们的作品不仅傲视群雄,自己也在挑战杯大赛中得到了与同道学友的切磋机会。交叉协同,本身就包含校际之间的碰撞与提升。

    第四大亮点,社科成果专业化精深化。

    近些年,在自然科学之外,挑战杯更涌现出许多社科精品。而今年,文科学生不甘示弱,将这类成果推向政府决策参考、影响社会习惯走向的新境界。

    第五大亮点,苏州工业园区深度介入,风投路演进入程序。

    科研成果转换一直是中国的心头之痛,很多科学家甚至院士有料倒不出。本届挑战杯的优秀成果可以在苏州工业园区进入孵化过程,避免了前些年大量成果挑战杯一结束就被束之高阁的沉寂。同时,大学生正处在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学会世界通行的路演规则与技巧,给他们向天使基金展现成果吸引风投的舞台,无疑,会悄悄改变新一代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与交往能力。

    2亿元的风投,2000多所学校的积极参与,近6000名老师学生从祖国各地赶来包围苏州独墅湖的热情,都昭示着本届挑战杯的宏大场景与重大影响。

    而每个大学生,是否应扪心自问,自己在这届挑战杯,或学校、院系,自己的家中充当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挑战的是什么?

    钱学森曾回忆,给他和他的同学触动最大的,是鲁迅先生在北京实验中学的一次演讲,他讲的是土壤理论。看到国家的种种缺陷与困厄,不是嫌弃逃离,更不是消极放纵,有志青年要人人努力,做栋梁;做不了栋梁,也要成为栋梁的土壤。

    两年一次的“大挑”,带动起来的是2000所高校的校内挑战杯,学生们起点也许不同,但都在挑战未知,更是挑战自我。有了主动性与使命感的青年,本身就在为自己赢得一个实实在在的未来,也为我们国家的未来奠定基础。

    我们相信,会有很多人通过挑战杯,累积起国家科技创新的丰厚土壤,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在这种土壤中生根发芽,成为科技创新的明星,从而迎来“中国式创新”大爆发的伟大时代!

堵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10月18日 T01 版

挑战杯新规挑战比赛病
“中国式创新”大爆发枕戈待旦
不能漏掉真正有潜力的学生
挑战杯不只是10月的挑战杯
无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