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事件观

应向“被特警”的大学生致歉

陈璇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0月23日   09 版)

    这是一条让人难以相信又无法接受的消息: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于10月12日对该区金华镇上铺村空山坝54栋“违法建筑”实施拆除,在参加拆违行动的2500多人中,有837人是当地大学生。

    那一天,载着2500余人的车队,像一条长龙蜿蜒在高速路上,不可谓不夺人眼球。但那其中,穿着迷彩服或特警服、城管服的“学生军”,才真正称得上令人瞠目结舌。

    贵阳市政府很快开始纠正这出“闹剧”。10月17日,观山湖区控拆违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向公众致歉。

    然而,如果这个歉意仅是向着抽象的公众,在我看来太过空虚飘渺。最应被致歉的人,是那些被卷入此次“拆违”事件中的年轻学生。

    这些青年人,在政府组织的“拆违”中,召之即来。他们是凭借雇佣关系而进入拆迁情景,简单的初衷只是利用双休日去打一份工,挣下80元酬劳。

    事件曝光后,网络上对他们的批评铺天盖地般袭来。有人批评他们丧失节操,也有人追问大学生“何以堕落至此”。

    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固然有错,但对他们不应苛责。社会的纷繁复杂远超年轻人的经验判断。更何况,一次政府组织的合法拆违,看上去天然多了“正当性”的色彩,容易让他们降低对道德和法律风险的评判。

    事实上,学校应该向这些年轻人道歉。在被人们期待为净土的大学校园里,年轻人本应该接受过法律常识的普及和人文精神的熏染。在他们正与社会接壤的人生阶段,应该有谆谆善诱的师者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审慎判断,提醒他们保持对良知的坚守和对权力的警惕。或者,以培育英才为己任的大学哪怕仅仅教他们去做一个诚实的不做假的人。

    而现实是,这些学校并没有交出令人满意的育人答卷。相反,作为培植人才的园丁,他们疏于为根基尚未扎实的树苗支起屏障,驱走侵害的虫蚁。

    年轻人在大学宿舍就可接到“师兄”在互联网上的召唤,兴冲冲地去干一场拆迁的活计。甚至还有院校的老师也参与其中,扮演着神奇“师兄”的角色。学校缺少避险意识,或者干脆视而不见,让一个层层“转包”大学生进拆迁队的利益链条,轻而易举地侵入校园。

    利益链条的另一端,直接连着芜杂的社会。这份应有的道歉里,更不能缺少社会和政府的愧疚。

    要知道,在这堂与拆迁有关的社会课里,这些年轻的大学生实践着反面教材,学着“扮演”执法者中的一员。令人担忧的是,他们是否接受到这样一种价值信号:哦,这都可以冒充,还有什么假不能做?

    此次837名大学生参与“拆违”的秘密,像一团纸包不住的火,在公众视野里逐渐曝露。其后,一些与此事相关的官员还试图否认真相,继续演绎一个真假不辨的社会案例。这如何令人期待,官员的示范可以触动那些被卷入“拆违”的年轻大学生自我审视,并且有勇气去面对成长中的错误?

    好在,贵阳市政府没有容忍事实一直被藏匿,此前“向社会解释说不存在有学生参与拆违的活动”的官员已被免职。

    道歉也不算太迟,但愿这不仅是为平息舆论的交代,也包含对年轻大学生的真诚歉意。一切都还来得及,趁着年轻的树木还在生长。

应向“被特警”的大学生致歉
印·象
今天纪念梁漱溟什么
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