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中国纪行(之三)

潜游之乡(中)

晋永权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1月15日   12 版)

    这本是场欢宴。

    之前,双方已经商量好了拍摄计划,宾主只要摆正自己的位子,相互抬举,大家都有个面子,可最后却走到这个地步。一个是东方新生大国,一个是来自西方——意大利的摄制组,主人愤怒揭批客人,客人玩命叫屈喊冤,实在是双方都不愿看到的局面。这岂不让外人看了笑话。中国人面子为大,不到万不得已,挂不住相,不会举全国之力,把事情闹到天下人都知道的地步。

    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用“恶毒的用心、卑鄙的手法”指责安东尼奥尼拍摄的影片《中国》为“反华电影”——“一连串的反动画面,把新中国糟蹋的不像样子。影片的这种结构和布局,纯粹是为了把攻击矛头集中地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随后,其他媒体及其摄制组所到之地,以群众之名所写的揭发、批判文章陆续出炉。所有的表述都围绕着“用心”及“手法”这两个关键词进行。

    这一年的4月15日,恰逢批判高潮,另一个欧洲人,法国学者、59岁的罗兰·巴尔特在上海旅行时,看到了批判过程中一位普通老人“真可笑”的一幕:

    “1972年,一位叫安东尼奥尼的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尼——安东尼奥尼。但是,意大利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安东尼奥尼是个两面派:他不拍摄六层楼,只拍摄那些留作参观的小屋(保留下来是为了教育孩子们)。当时,安东尼奥尼为了拍摄,竟滚了一身土!他在诽谤中国人民。”

    这位讲述的老人还不忘说,他说话与苏联修正主义如出一辙,林彪和孔夫子一个鼻孔出气。老人是在屋前说的这些话。巴尔特再次强调,这“多么可笑!”在这位法国思想家眼中,这一切到底有什么可笑的呢?要知道,他可也是受邀来华的呀!巴尔特在中国的短短20多天时间内,记下大量日记,后来为整理出索引而重读这些日记的时候,他发现:“如果我发表它们,那正好就是安东尼奥尼式的东西。”

    这里记述的老人絮絮叨叨的言辞,实则为当年批判过程的标准用语,基本调式。

    《中国》到底是如何诽谤中国的呢?

    在安东尼奥尼的镜头下,1972年的北京“依然是个古老的城市”,住屋“非常简陋”,“城市规划令人失望”;苏州“同它的古老的面貌差异很小”;上海城市面貌的改变,不过是昔日“西方的经济帝国”在租界修建的房子“今天成了办公楼”。他“挖空心思”地寻找坐茶楼、上饭馆、拉板车、逛大街的人们的各种表情,连小脚女人走路也不放过,甚至“穷极无聊”地把擤鼻涕、上厕所也摄入镜头。在林县,他看到人们见到他们这些欧洲人时“有的恐惧,有的害怕”,“经常是麻木不仁和毫无表情”。影片对于闻名中外的红旗渠一掠而过,既看不到“人造天河”的雄姿,也看不到林县河山重新安排后的兴旺景象,而银幕上不厌其烦地呈现的是零落的天地,孤独的老人,疲乏的牲口,破陋的房舍……等等。

    还是1974年。41岁的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坐在法国巴黎的一家电影院里,看着62岁的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尼两年前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她并不完全否认中国方面对影片是“意识形态商品”的指责,并认为“中国人认为影片有居高临下的姿态却是没有看错的”,但“安东尼奥尼的影像确实要比中国人自己发布的影像有更多意义。”

    那些电影呈现的画面,如手术部分,都要比自己一年前,在上海一家医院看到的晚期胃溃疡针灸麻醉切除手术要令人惊奇,或强烈得多:戏剧性布局和蒙太奇手法,这一切都要比真实生活中的连续事件的对比更加强烈。

    一些批判文章中提出,安东尼奥尼大摆起“欧洲人的自傲”——“洋大人”的架子来,处心积虑地往中国人民脸上抹黑,这是对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莫大侮辱。摄制组的拍摄手法让人难以忍受,他们采取长焦距、变焦手法,采取不同角度拍摄,偷拍,近景,特写镜头,都意为突出“缺陷”,达到丑化目的。在色彩上,更是采取了灰暗的基调。

    1974这一年,中国人对西方人拍摄的有关中国题材影片,还有另一次表达愤怒的举动。法国导演让·亚纳的影片《中国人在巴黎》虚构了一支中国军队包围了巴黎,法国举国上下陷入恐慌,政府也准备流亡,而商人却趁火打劫准备从这灾难性事件中渔利。法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理想主义”的影片,法国人比占领者更受讽刺。但,在中方看来,显然是不可接受的,最终,400人的入境签证被断然拒绝,作为对此影片的抗议。

刻在石头上
斯旺西的罗斯利海湾
被圈起的古村镇
潜游之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