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从联合国气候大会看“节俭可以改变什么”——

可持续消费:每个人都可以为缓解气候变化作贡献

“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大家的”

本报记者 陈婧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1月23日   04 版)

扫一扫

关注中青报微信(zqbcyol)

11月16日,联合国气候大会举行过程中,大约800名来自波兰和欧洲的环保人士从波兰华沙市中心出发,前往联合国气候大会会议举办地国家体育场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呼吁采取更多措施“善待地球”。CFP供图

    联合国第19次气候变化大会正在波兰华沙召开(11月11日~22日)的时候,瑞典女孩安雅·尼尔森给中国青年报记者写来了一封邮件,邮件中的几行字,诠释了青年版的“我在乎”。

    这个来自世界上最富有国家之一的27岁女孩写道:“我担心气候变化。这件事情困扰着我的每一天。我担心今后会有更多的生态灾难。我担心与我成长的环境相比,我们的孩子的成长环境可能会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世界。”她与父母住在斯德哥尔摩的一幢大别墅里,但是,“当看到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遭受灾害的时候,我无法平静地享受自己简单而奢侈的生活。”

    今年9月27日,就在安雅·尼尔森居住的城市斯德哥尔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报告。IPCC连续25年都认定了一个事实:“气候正在变化”,并且指出,人类活动极有可能是导致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部分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的主因。

    当气候变化成为一个普遍的科学共识的时候,谁应该为此承担责任?在国际合作谈判依然胶着、进展仍然有限的情况下,每个人尤其是青年人应该做些什么?

    气候变化: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早在2007年,中国青年报社就曾与英国文化协会共同组织了“关注青年可持续消费与气候变化”专题活动。当年8月,《中国青年报》发布了《中国青年可持续消费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在当时,气候变暖这一话题已受到中国青年的高度关注——近八成受访青年对于气候变暖现象有所了解,也比较担心变暖的危害;绝大多数青年都同意,气候变暖将会带来“海平面上升陆地减少”和“沿海城市和一些岛屿消失”这两个后果。

    6年过去后的今天,气候变化的情形并没有好转。但是,诸如“海平面上升”、“岛屿消失”、“冰川融化”、“北极熊灭亡”等后果,虽然听起来令人觉得事态严重,却让很多人觉得有些遥远。也有人对“气候变化”提出质疑,怀疑其科学证据,更怀疑人类活动是否真正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因。

    9月27日,IPCC发布的第一工作组报告,重点回答了这些问题。这份报告显示,“气候系统暖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观测到的许多变化,是过去几十年甚至近千年以来史无前例的。”报告还指出,人类活动极可能(95%以上可能性)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部分(50%以上)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研究员指出,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强度和频率提高,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最近重创菲律宾的台风“海燕”,就在一定程度上与气候变化有关。近年来,中国夏季有的地方出现白昼如夜、雷电交加的暴雨现象等,都与气候变化相关。

    陈迎认为,“IPCC的报告汇集了全世界在气候变化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与智慧,是目前主流的科学共识。世界气候确实已经发生变化,并且仍在变化,将来还会继续变化下去。这个事实跟每个人的生活和生存息息相关,绝对不能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遥远的问题。”

    不能一味指望国际合作取得进展

    陈迎研究员指出,气候变化早已从一个环境问题、科学问题变成一个重大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问题。目前国际上已有很多的双边、多边机制讨论气候变化问题。但是,由于气候变化问题涉及的利益重大,其影响不限于单个区域或者单个产业,而是影响全局的,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都很难轻易作出让步。基于这种复杂性,目前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国际合作,进展是有限的。因此,在华沙气候大会召开之前,各方并未对会议达成多么有效的实际成果抱太大希望。究其原因,陈迎研究员认为,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谁来为极端天气埋单”问题分歧加剧。

    显然,通过国际合作改善气候变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这个环境中的个人,不能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国际合作进展上。

    最先受影响的是最弱势群体

    如果说气候变化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采取的实际行动还比较有限?

    牛津大学环境变化研究所博士生马宇歌认为,气候变化最先影响到的是最弱势的群体,对有权、有钱群体的影响则暂不那么突出。弱势群体往往是声音最为微弱的群体,所以国际社会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还相当有限。

    2010年到喜马拉雅山南麓中印边境冰川地带考察的马宇歌看到,随着气候变化、冰川消融以及人类开发活动,最先受到影响的是那些“靠山吃饭”的恒河源居民,“他们世代居住的地方,正日益变得不适合生存,只能默默迁离故乡。但由于缺少多样化的生活技能,这些移民只能沦为生态难民。”马宇歌说,“无论是在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都是由强势集团主导并享受发展成果,弱势者却承担着发展的代价。” 

    陈迎研究员也认为,从全球范围内来讲,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大。因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手段较之发达国家更为有限,且更依赖于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的农业、林业、渔业这些产业。生活在自然条件更为恶劣区域的人民,暴露在脆弱环境中的机会更大,受到的影响也更大,同时他们的应对手段也更有限,由此造就了越来越多的“生态移民”。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12年3月年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和亚太地区的迁徙》报告,2010年到2011年,仅亚太地区因极端自然灾害导致的“生态移民”人数,就已达4200万人以上。

    每个人都可以为改善气候变化作贡献

    2007年中国青年报社与英国文化协会共同组织的“关注青年可持续消费与气候变化”活动报告显示,青年消费者支持节能减排,但多数觉得“无从着手”,多数公众(78%)把治理环境的责任寄托在政府身上。

    除了等待国家政府间达成协议、制定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对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而言,有哪些事情是我们每个人力所能及可以做到的呢?

    陈迎研究员认为:“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受到的威胁更大。年轻人还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更长时间,所以年轻人应该负有更多的责任。同时,年轻人的消费方式和环境意识还正在建立之中,因此有创造更多改变的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力所能及的行动作出自己的努力。而且,我们每个人也确实都有机会作出每个人的贡献。”

    陈迎研究员对于年轻人的具体忠告就是:“减少冲动消费,尽量延长商品的使用期,减少购买频率,减少浪费,倡导可持续消费观念。”

    什么是可持续消费?联合国环境署1994年发表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提出了一个较为有代表性的“可持续消费”定义——“可持续消费是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在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陈迎研究员说:“年轻人的冲动消费问题是非常突出的。他们更喜欢新奇的、高消费的东西,比如,年轻人比老年人换手机换得更勤。但我们要意识到,冲动消费会带来环境影响。任何一个产品从被生产出来直到消费者手里,需要经过加工、运输、储存等漫长环节,这些环节中所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温室气体,可以说都凝聚在这个产品中。”

    2007年5月22日,在中国青年报社与英国大使馆联合举办“关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消费”的座谈会上,联合国原助理秘书长、GLOBE(全球立法者保护环境组织)欧盟主席安德斯·维克曼(Anders Wcjkman)曾说过:“一些手机生产商鼓励消费者每6个月就更换手机,那样他们才有利可图。但是,生产一个只有几百克重的手机,却需要使用100吨的材料!”这番话在时过6年之后,听起来依然非常应景。

    陈迎说:“很多年轻人,iPhone、iPad等消费品出一个买一个,这种消费观念会延伸到一个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但不得不提醒一下的是,钱虽然是你个人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不能因为你有钱就可以肆意浪费。”记者半开玩笑地问:“一个人少买一台Ipad,可以影响冰川变化吗?”陈迎研究员毫不犹豫地说:“这个逻辑联系当然是成立的。一个人的力量似乎有限,但每一个人的行动汇聚起来,就可以带来巨大的改变。”

    陈迎不赞成“肆意浪费”,也是这么做的。她是个“DIY”爱好者,常常自己将旧衣服稍作修改,让旧衣服焕发青春。她说:“我很享受这个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实现我自己的一些设计思想,也节省了钱。更重要的是,当我看到一件20年前的衣服重新被利用时,我觉得我为环境作出了一份贡献,这给我带来很大的精神愉悦。”

    欢迎读者参与以“节俭能改变什么”为主题的互动讨论,请关注中国青年报的法人微博账号或者微信公共账号(zqbcyol),投稿邮箱news@cyol.com

    相关专题:节俭能改变什么

    相关文章:

    可持续消费:每个人都可以为缓解气候变化作贡献(节俭能改变什么⑤)

可持续消费:每个人都可以为缓解气候变化作贡献
奥朗德正准备今年在非洲的第二场战争
粤海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