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证的过程,比骑行去拉萨还难。”
“在基层,年轻人想做事太难。”
这是今年5月31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报道《没有书香点缀的城楼》里,张俊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两句话。
相信很多读者和我们一样,为张俊敏的书店关门唏嘘不已。冷峻的现实浇灭了青年的理想之火,创业的渴望变为向困境低头。这不是某一个年轻人独有的遭遇,在张俊敏的创业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似曾相识的东西。
如果问一个年轻人,“创业环境”是什么意思,他可能会很迟疑,以为这是一个带有理论色彩的大问题,多少有点“说不清楚”。甚至很多人会反问:“我又没打算创业,干嘛要考虑这个问题?”但如果说,当你从一所高校毕业后,没有留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而是回到了地处偏远的县城老家,想找个像样的工作,需要“拼爹”,一切依靠父辈亲朋的人脉资源,如果你想办个企业,甚至开个书店,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刁难、困难,数不清的地方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即使历经波折办好手续,以后要经受各种数不清的检查、收费、罚款。这时,你是否就对“改善创业环境”这样的问题有了切肤的理解和感知?
眼下,有一句叫“宁要北上广一张床,不要老家一套房”,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这句话折射的是一种社会现实。大城市生活奔波,居无定所,房价高企,房租猛涨,“一张床”都会得来不易,但事业平台和创业环境却相对比较公平,因而,有着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老家地处边远,房价便宜,生活压力相对较小,但创业、就业的环境却并不尽如人意。张俊敏遭遇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故事。
在四处碰壁之后,张俊敏采取了他自己认为“最卑鄙”的手段:找关系。而且,“关系”也教导他,如何好好说话,如何变得“聪明一些”。 但他坚持“不送礼、不行贿”。我们在张俊敏身上,看到了一个年轻人不愿妥协、干净做人、痛恨不公的青春本色,也为他恪守人生的价值底线而击节叫好。然而,“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明哲保身忠告音犹在耳,“如果改变不了环境,就先改变自己”的人生智慧名言影响依旧。在冷峻的现实面前,是轻言放弃让自己变得成熟和持重,还是初衷不改,继续为心中的梦想而努力?
我们高兴地看到,张俊敏的境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次,要改变的,不是张俊敏自己,而是张俊敏们面临的制度环境。曾几何时,强化审批被一些基层官员视为管理社会的法宝,仿佛没有了他们的签字盖章,人们的行为就失去规范,天下就要大乱。这几成一种遏制民间经济活力、扼杀年轻人创造力的现实权力迷思。26岁的山西青年张俊敏的现实遭遇与曲折经历,就是一道基层政府应该如何转变职能的测试题。
我们见到的张俊敏,书生气,文弱,憨笑,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涩。很难想象,面对着城管、文化执法队,他的诘问那样铿锵有力。
在上网“讨说法”的视频中,张俊敏追问了政府执法人员几十个问题,其根本诉求,无非就是希望主管部门减少审批、管控、检查、收费,最大程度地保护民间自生的创造活力。这也是直接检验地方政府改革诚意的试金石。
“张俊敏之问”已经上升为“总理之问”,李克强提请大家思考:“我们非常希望在大城市上学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带动当地就业。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他怎么回去创业呢?”对此,总理也给出了回答:“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利用‘红头文件’设定的管理、收费、罚款项目,要一律取消。”
如今,张俊敏重燃创业热情,准备在老家再开书店,继续他的“文化传播者之梦”。这一次,他会变得更顺利吗?各种刁难和检查还会“涛声依旧”吗?相信很多读者也和我们一样,对张俊敏的下一步发展充满了好奇。让时光来见证一个青年创业者的未来之路吧。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