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的《青年志愿者之歌》专栏特推出一批人物报道,这些实际上平凡但又不平凡的人,共同信奉、追求并体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八个大字中包含的热情与哲理,共青团中央修订颁布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将他们定义为“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人”;他们常常与人们想象中那个更好的世界相提并论;他们的存在,像清风,像暖阳,让微小的善意也可以很有力量,给我们的社会注入更多的温暖、阳光与快乐;他们是四千多万中国注册志愿者的优秀代表;他们有一个让自己自豪、令别人羡慕的共同的名字:青年志愿者。
青年志愿者行动在中国落地生根短短20年,迅速走过了发起实施、发展建设、深化推进的三个发展阶段,并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契机,开启了优化提升的新阶段,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展,恰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一项项重大品牌活动的推进与开展,就像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我们的记忆中闪现,其中,最鲜活、最灵动、最撼人心魄的是一个个青年志愿者充满朝气的身影,他们的事迹催人泪下,他们的精神撼天动地。20年的历史画卷上,最动人的风景就是那个人气日益旺盛的青年志愿者的人物长廊,其中既有默默无闻的芸芸众生,更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青春面孔,徐本禹、赵广军、郎坤、冯艾、莫锋、熊宁、赵小亭……他们有的至今活跃在志愿者活动的第一线;有的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立下青年志愿者的丰碑,让后来者代代传诵……
衡量这项事业成功与否或成效大小的第一标准,是其是否有显著的育人效应,并在育人的理念之下,培育出一个由可观数量组成的优秀群体,并且,这个优秀群体不是独立于人群之外或孤立于人群之上,而是深深植根于普通人之中,脱颖于每一个普通人之中,却又会深深地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向上、向善、向前,以此观察已发展20年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可谓善莫大焉。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