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雷管,你会想到什么?爆炸?弹药?还是炸药包?总之,这种高危险品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不过在安徽理工大学,却有这么一对亲兄弟,与雷管“结缘”,研发出多种新型产品,其中多项已获得国家专利。
哥哥祝云辉是安徽理工大学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的2009级学生,受他的影响,弟弟祝二辉在201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该校,就读于应用化学专业,兄弟俩在同一学校同一学院不同年级,并且宿舍也紧挨着。
弟弟进校以后,祝云辉就开始带着他走上科技创新之路。从2011年开始,3年时间兄弟俩已经获得了23项国家专利,还有20余项专利正在接受审核。其中不仅有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更有难度最大的发明专利。
在安徽理工大学,这哥俩是“知名人物”:祝云辉在班里担任学习委员,在社团里是社长;弟弟获得过国家励志奖学金、担任班长。不过,人们还是习惯性地称他们“专利兄弟” 。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上学”
祝云辉和祝二辉是安徽宿州人,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里经济困难,但是朴实的父母认准一个道理:“只有让孩子上学才会有出息”。父母多次对兄弟俩说:“只要你们愿意学习,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上学。”
兄弟俩小时候在离家五六公里的小学上学,每天早晨四点多钟就要起床,凑合着吃口早饭,就踏上求学之路。
农村的小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老师看着兄弟俩可怜,每逢下雨就留他们在自己家吃午饭。后来为了给兄弟俩凑学费,父母去了厦门打工,兄弟俩只能跟着大伯住。大伯是个单身汉,腿还有残疾,走路都不方便,照顾兄弟俩也是力不从心。
生活的困境没有压垮兄弟俩,他们很早就知道为家里减轻负担:家里的插座坏了,兄弟俩就修理插座;家里的自行车不转了,兄弟俩就把自行车拆卸、修理……
“现在想来,困难生活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为我们以后做实验、开发专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祝云辉说。
兄弟俩先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市里的初中,并被分到实验班,但是离家也更远了。晴天的时候,兄弟俩要骑20多分钟的自行车,遇到雨雪天气,要骑上一个多小时。
初中时,兄弟俩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总喜欢动手做实验验证书上讲的原理。“一节45分钟的实验课,我们能拖到一两个小时,也不愿意离开。”祝云辉说。
有一次,兄弟俩看到书上说,锌放入硫酸铜溶液内,使其发生化学反应,硫酸铜由蓝色变为无色。兄弟俩觉得很神奇,于是自己动手做实验,证实了这一现象。
兄弟俩不满足于知其一,还要知其二,为了探究其中奥妙,一直缠着老师问到底,原来是锌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元素置换出来,溶液变成了硫酸锌溶液(无色)。
“真的很感谢我们中学时候的老师,不厌其烦教授我们知识,鼓励我们大胆实验,才使我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祝云辉后来考上了重点高中,第二年参加中考的弟弟距重点高中却差了几分。老实巴交的父母没有任何门路,就带着他到市里的高中一所一所地打听,但是都招满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打听到宿州市实验中学的时候,他们了解到,有个班级恰巧还差一个名额。一家人欣喜若狂、相拥而泣。
兄弟俩到了高中更加努力,2009年、2010年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徽理工大学。
让雷管变得“亲切”起来
“我们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在老家能上大学就不错了,一开始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专利。”祝云辉说。上大学后他跟随老师做课题,大二那年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申请国家专利。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祝云辉非常看重兄弟俩长期形成的默契,此外在他看来,兄弟俩专业互补,通过合作可以“让弟弟多学一点知识,多长点见识。”
据他介绍,“第一个专利是一种分体组装型雷管,是在2011年11月份获批的,也是和弟弟一起完成的,很兴奋”。
2010年,祝云辉的团队在安徽理工大学谢兴华教授的指导下参加了“挑战杯”科技竞赛,获得了校内一等奖。比赛结束之后,团队成员经过大量的检索工作,确定了“一种分体组装型雷管”完全可以申请专利,于是对作品进行了完善,并申请了专利,8个月后获批。这极大地增强了兄弟俩的自信心,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祝云辉告诉记者,雷管作为炸药的主要引爆装置已经应用得非常广泛,但是雷管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随着对专业课程的不断学习,加之经常阅读专业相关论文,在大量理论数据中得出结论,认识到目前国内雷管存在的一些问题。”他们发明的多种新型雷管解决了传统雷管的一些难题。
“比如,新型延期雷管。”祝云辉说,如果起爆时间不精确,即使误差若干毫秒,都可能酿成重大事故。而他们发明的新型延期雷管可以精确到毫秒,并采用非金属延期体的设计,解决了过去延期体电雷管使用铅芯延期体存在的环保效果差、成本高的问题。
“研究专利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据祝云辉介绍,在研究雷管的时候,为了查阅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四到五个小时,此外,申请专利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额,为了给家里减少负担,兄弟俩省吃俭用,每月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抽出一部分。“由于条件和设备的限制,我们很难对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实验论证,弟弟曾一度想放弃,我也动摇过。”
不过,老师的帮助和鼓励让他们坚定地在创新路上走下去。
祝云辉说,在研究“一种漏斗式起爆药装药结构的电雷管”的时候,有很多技术性的问题过于复杂,查阅了很多资料不得其解,后来向班主任颜事龙教授求助。“颜教授不仅耐心细致的帮助我们分析其中的关键技术性问题,还鼓励我们创新实验方法。”
后来,这个专利的实验部分在老师的指导下得以完成,最终拿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既能保证雷管起爆威力和延期时间,又能节省起爆药用量,从而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学校和学院对大学生在专利研究、专利申请和转化培育等方面有很大的支持。”祝云辉介绍,学校奖励5000元,此外,学校所在的地方政府也给予了5000元奖励。“这给我们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经费问题。”
除了和雷管有关,兄弟俩还开发出会“唱歌”的电脑散热器、卡扣式纱窗等等。
“开发这些专利,和拿奖学金、得三好学生称号还不一样,特激动。”祝二辉说。
祝云辉刚刚毕业,目前在广东宏大爆破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这让他有了熟悉爆破现场的机会。不过,兄弟二人的合作并未因此中断,除了在网上讨论交流之外,在校的弟弟平时还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为哥哥承担了资料查询、收集的工作。
“在常人看来,雷管有些神秘,甚至恐怖,但是它的作用不可替代。”祝云辉坦言,兄弟俩的奋斗目标就是,让雷管变得“亲切”起来,使用起来更安全、更方便。
通讯员 王新林 本报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