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开幕前预热的新闻发布会,赶上了北京久违的蓝天,所以人大发言人傅莹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回答记者提的雾霾问题。记者问得轻松,说:“今日无霾”应该是一个好消息。傅莹答得也轻松,笑着说:今天天气是比较好,我觉得你脸上都带着几分阳光了。如果今天赶上雾霾,记者问得就不会这么客气,傅莹可能也就笑不出来了,那会是一个尖锐的、充满火药味的问题。
如果两会期间北京无雾霾,代表委员在阳光下讨论国家大事,也许对治霾不是一个好消息。如果两会期间有雾霾,雾霾就会成为一份谁也回避不了的提案议案,成为最热的议题,窗外看得见的雾霾和空气中难闻的气味会迫使在当下深受其害的代表委员以严峻和迫切的心态去面对这个议题。
所以,当两会前霾锁中国大片国土数日之久时,曾有人恨恨地说:希望全国两会期间天天雾霾,民意沸腾的两会效应也许会加速治霾——代表委员们应该理解这种偏激情绪背后的期待。
一个朋友曾说过,每当北京蓝天白云、一路畅通的时候,看见的都是发展的意义;每当北京闷热憋气、阴霾灰暗、狂堵不动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发展的代价。人的心情很容易受气候影响,两会舆情也是。深陷雾霾之害的时候,短时间会形成一种反思污染成因、敦促政府治霾、全民动员防霾的强大舆论压力,可人们很难摆脱情绪化这个弱点,太容易遗忘和健忘,见到蓝天白云的时候,忧虑会抛到九霄云外。
窗外无雾霾,但代表委员心中要有雾霾问题,“居安思危”这个词用在这里尤其贴近,“雾霾问题意识”不能靠雾霾去刺激,而要保持对这个问题的敏感,意识到雾霾问题的严重性和治霾的严峻性,在治理雾霾上积极发挥人大和政协的功能,保持这个议题的热度,让地方政府和官员感受到来自民意代表的重压,形成群策群力倒逼改革的“两会效应”。
治理雾霾需要持续的努力,不是靠“两会关注”就可以解决,但两会是推动改革前行的重要动力。哪个地方政府没有完成减排任务,人大代表应该去问责;哪个部门和官员治污染和防雾霾不力,政协委员可以对此提起质询,或者对相关官员进行询问;人大还可以在政府预算上推进雾霾防治,敦促政府加大投入并给出治霾时间表。
还有推动环境问题上的反腐,环保领域中的苍蝇和老虎也要一起打。一直关注环境问题的潘石屹发微博:一朋友问我:空气污染、PM2.5能治理好吗?我说能治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治理好。但要中纪委牵头去治理,该抓的抓,该关的关。现在一些地方环保部门与污染企业形成了利益链。社会污染是腐败,环境污染是PM2.5,一样的根源。
期待两会无雾霾,天天无雾霾,不过代表委员千万不能不见雾霾不反思。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