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到底还有多少耕地?
3月7日,在全国政协农业界别的讨论中,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内容引发热议。
“18亿亩是耕地红线,中央要求守不住提头来见。”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张少农说,最新测量数据国内有20.27亿亩耕地,但其中1.5亿亩要用来退耕还林还草修复生态,还有一些塌陷面积、污染面积。
“这18亿亩的质量怎么样?”国务院扶贫办原主任范小建委员问。他的潜台词是:快速扩张的城市是否占用了高质量的耕地,而仅仅补偿了一些劣质耕地?
张少农承认:确实占补平衡的质量不高。好多地方是占优补劣、占近补远、占水田补旱地,跟整个干部考核工作有关,也跟制度设计有关系,地方政府对土地收益的依赖很重。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薛亮委员说,按照现在技术手段,一些坡地、山地在城市发展中都可以利用,看住耕地不是让城市发展没有空间。
这就涉及各地政府看5年还是看10年的政绩观问题。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司长廖永林委员说,城市摊大饼发展大量占用周边良田,政府总体投入很高,但对当届政府来说,投入是较低的,会立竿见影。而如果跳过现有城镇,在条件比较差的坡地、山地上发展,那就要先建基础设施,道路、市政、配套等要跟上才能发展起来,征地成本低,但发展的时间比较长。
“如果看10年,跳过良田建城市群更划算,如果只看5年,还可能选择良田。”廖永林说。
“可一届政府不就5年吗?”场边的一位记者小声嘀咕了一句。
本报北京3月7日电
本报记者 白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