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3月08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赶自贸区的时髦 经别念歪了

本报记者 王烨捷 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3月08日   T02 版)

    接待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学习”的各地朋友,全国政协委员、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总隐约感觉有些不太对,“觉得他们还是把自贸区当做过去跑马圈地、搞基础设施建设、以招商引资为目的的工业园区的居多”。

    全国两会上,有关上海自贸区的讨论成为代表、委员们“人人都能扯上几句”的大众话题。这种场面似曾相识。

    两个月前,各地方两会陆续召开之际,新华社刊登报道称,当时有沿海、中部、边疆的十余个地方在地方两会上把“申报自贸区”列为今年重点工作,其中广东、苏州、厦门等地的方案已上报中央。

    王新奎说,许多省市打报告要求办自贸区,本身是个好现象,但一些地区对自贸区的理解还停留在“搞优惠政策、搞招商引资的传统思路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那些真正与自贸区业务关联较大的代表、委员,正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提醒全国各地嚷嚷着要“学自贸区”的人们——申报自贸区,请先读懂自贸区。

    “不要说自贸区,要说‘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在回答记者有关上海自贸区的提问时,严谨地“纠偏”,“它不是工业园区,是试验区,制度改革的试验田,不要一窝蜂,理解错了”。

    张小济讲了一个自贸区宣布成立之前的故事。“总理当时问他们(上海市的领导),你们是要政策,还是要改革?他们回答,要改革。”他说,“要改革”才是自贸区的核心,这是用开放倒逼改革的一项最好尝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主任骞芳莉在去年年底时,兼任了上海服务外包中心主任。她告诉记者,她理解的自贸区,最核心的价值应该在于“管理制度的创新”上。

    她说,当时全国人大在通过上海自贸区设立的相关草案是,专门把“暂停使用外资三法”修改成了“调整使用外资三法”,“本来外商投资我们搞审批制,外资要根据外资三法的规定以及产业目录的指导,先通过审批再进行投资。调整后,有了‘负面清单’”。

    对于上海自贸区的定位,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已能明确找到相关表述。报告称,要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

    自贸区值得复制、推广的核心是“体制机制”,而非其他。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社科院院长王战说:“上海划出来的28平方公里,其中70%都是原来已经建设好、各类设施齐备的土地,肯定不是圈地;招商方面,上海自贸区也没给出过特别优厚的政策,却吸引了六七千家企业来登记注册。”

    他说,注册高峰那会儿,就连他都感到很奇怪,在没有什么优厚招商政策的情况下,自贸区几个月的企业登记数超越上海整个外高桥保税区十几年的登记数,“企业家们为什么蜂拥过来?”

    一名民营企业家告诉他,自己看中了自贸区的“办事效率”。“之前在某地免税区,注册公司要274天;在自贸区,外资10天,国内企业14天。这省下来的时间,企业家是要在市场上挣钱的。”王战说,自贸区对企业家最根本的“诱惑力”就在于简政放权。

    前几天,有个企业家找到王战,咨询是否能在自贸区搞个“船舶加油站”,这一项,在“负面清单”190项规定之外,王战全力支持,“以前船舶只能在新加坡加油,现在如果你在上海就能加,就有商机。”

    王战说,由企业自己决定“做什么”,远比由政府规定企业“可以做什么”来得高效,“企业更懂得创新,发现各种潜在的商机”。

    本报北京3月7日电

本报记者 王烨捷 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3月08日 T02 版

从土地市长到还债市长
赶自贸区的时髦 经别念歪了
行政任命和董事会选任之间存在冲突
所有制“混合”了
干部还是上面任命?
那一抹温暖的“建行蓝”
图片新闻